隻可惜,強中自有強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在同時代中,他遇到了穩如老狗的郭子儀,以及然克星李光弼!
但不管這麼,史思明與安祿山發動的“安史之亂”,沉重的打擊了唐朝的統治,自此興盛一時的李唐王朝,逐步沒落。
雖然安祿山、史思明隻折騰了七八年,但使中原動蕩,千萬生命死於軍亂。
與之而來的就是藩鎮割據、宦官專政以及黨爭之禍,最終把赫赫盛唐,推上了不歸之路。
明代史學家王世貞,在《弇州崇論》中曾對史思明有一個非常明確的評價:“史思明亦悍胡也,其才力遠出祿山上。”
由此可見,安祿山隻是一個叛亂的帶頭大哥罷了,真正對唐朝造成衰湍罪魁禍首是史思明,隻是安祿山鋒芒太盛,轉移了大家的注意力而已。
試想,以史思明那強大的軍事能力,如果安史之亂一開始就是他來進行指揮,那唐朝的危機恐怕會更深,破壞力將會更大。
如果他沒有被兒子所殺,那麼唐朝恐怕還需要幾年時間,那以後的處境也會變得更尷尬了。
《劍橋中國隋唐史》:史思明任叛軍領袖後,就證明他是一位傑出的將領,如果不是他的兒子史朝義在761年春,通過與人合謀將他殺害,他很可能推翻唐朝。
隻是,曆史沒有如果,事實是史思明被兒子乾掉了。
而且,史思明這個人,實在是野心太大了,王羽一時之間也不知道該不該留他。
他隻能看看其他的幾人,有沒有能力超過史思明的存在!
【叮咚,召喚第二人,隋朝名將,劉方,統帥:95;】
劉方,隋朝時期名將,東魏殷州刺史劉豐之子,秉性剛烈,果決勇敢。
北周時期,起家承禦上士,屢建功勳,遷上儀同三司,並參與平定蜀國公尉遲迥叛亂,授開府儀同三司,封河陰縣公。
隋朝開皇三年,隨從衛王楊爽出征突厥,大破沙缽略可汗於白道,進位大將軍、此後先後曆任甘、瓜二州刺史,不過尚未出名。
仁壽二年,交趾俚人首領李佛子叛亂,占據了越王故城,並派其侄子據龍編城,彆帥李普鼎據烏延城。
左仆射楊素知劉方,有將帥之才,在司徒楊素的推薦下,隋文帝詔命劉方為交州道行軍總管,率27營隋軍前去平叛。
劉方麾下的部隊,不僅軍令嚴明整肅,而且軍容齊整,有違犯軍令的人必被斬首;
同時,他又對士卒仁慈愛護,士兵患病他親自撫慰關照,士兵皆願為之效命,最終平定了交趾李佛子叛亂。
此役,劉方恩威並施,使士卒在蓉生疏的惡劣環境下,紀律嚴明,可謂是團結致勝,不愧是一代名將。
大業元年,劉方遷任驩州道行軍總管一職,領軍攻打林邑,利用計策,戰鬥多次,無一敗績,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不過,南方乃是不毛之地,空氣潮濕,加之麾下軍馬由於長途跋涉,連日行軍,士兵多腫足,死十之四五,劉方也因此染疾,在途中病逝。
不然的話,以他的能力,或許還能夠建立新的戰果。
【叮咚,召喚第三人,明朝中期將領,董一元,武力:100;】
董一元,明朝中期將領,大同參將董暘之子,明將董一奎弟!
嘉靖四十三年正月,抗擊蒙古部落有功升石門寨參將。
隆慶元年九月,再破賊兵,升任副總兵。
萬曆十五年八月,抗擊哱拜令其撤退。
萬曆十九年十二月改任延綏總兵官。
萬曆二十二年十月,董一元代替尤繼擔任統帥,巧用計謀鏟除了邊疆的把兔兒等隱患,俘斬賊軍540餘人,獲得馬駝2000餘匹。
在董一元的奇襲之下,把兔兒戰死,其部屬全都作鳥獸散,其他各部也都遠遠地逃走了,遼東得到了暫時的安寧,維護了明王朝邊境的治安。
萬曆二十五年,第二次抗倭援朝戰爭中,董一元接連平毀永春、昆陽二座敵寨。
《明史》對他有三個評價:
其一,一元曆鎮衝邊,並著勞績,與麻貴、張臣、杜桐、達雲為邊將選雲。
其二,董一元白沙堝、墨山之捷,奇偉不下王越。
其三,一元勇如兄,而智略過之。
可見,這是一位有勇有謀,高武高統的名將,光是一個奇偉不下王越的評價,就足以將他推到白銀序粒
【叮咚,召喚第四人,明朝末年名將,秦良玉,魅力:102;】
無論是民間藝人們津津樂道的穆桂英、樊梨花之類巾幗英雄,還是因《木蘭辭》一詩而成千古傳奇的花木蘭,其實都並非真實的曆史人物。
但這些女中豪傑們的故事,卻無疑寄托著人們對女性征戰沙場、建功立業的期許和向往。
但是在真實的曆史上,在戰場上能夠脫穎而出、建功立業的女子隻是鳳毛麟角。
即使是商朝的婦好,這樣的統帥級女將,人們也隻是從出土甲骨文中,才了解到她的零星事跡。
而煌煌《二十四史》中,以軍功而列傳的女子,隻有一個,那就是大明女武神秦良玉。
她曆經大明四代皇帝,忠肝義膽,舍生忘死,更是讓大明啟皇帝,親自為如此忠心的女將軍,下達這樣的一道恩寵的聖旨:“但凡秦良玉來,必須以禮相待,違者死罪論處!”
而秦良玉,她也沒有辜負啟的厚望,為大明戰鬥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隻是讓人唏噓的是,她人生的最後一戰,卻是和大明的宗室藩王兵戎相見。
她能成為唯一的例外,打破傳統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固有歧視,是因為她的功績實在太耀眼、她的品行也讓人根本無可挑剔。
秦良玉是川東忠州人,其家是漢化頗深的苗人。
她父親秦葵嘉靖年間的貢生,不僅飽讀詩書而且武藝超群,在地方上很有威望。
由於出身在這樣的家庭,尚在閨閣中的秦良玉,就已學得一身文韜武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