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恪沒有想著將這句話占為己有,這句話畢竟是殿下的。
“隻是我看到此言有感而發,所以才有現在的我。”
這話讓不少人連連點頭。
此子有赤誠之心,實屬難得。
他們也清楚,如果不是陳恪,這句話也無法發揮引來玄鳥異象,就變成了隻是一句話而已,當然了,這句話也很重要,好比泉眼,沒有它,就沒有泉水。
“此人真是有一顆濟世安民的心腸!”
“有如此胸襟,一定是一位隱士,身負大才。”
“確實驚豔,小隱隱於市,果真如此。”
不少人開始誇讚陳恪口中的這位故友。
文聖對他表現更加滿意,輕輕一笑道:“比起這句話,重要的是,你的悟性資質皆是上乘,老夫正巧在巴蜀之地設立書齋一座,小友可有興趣,來坐一坐?”
此言一出,眾人嘩然。
文聖的意思,是想收陳恪為徒嗎?
但說實話,也在情理之中。
眼前這麼多位大人物紛紛來到朝堂。
不少官員心中已然有數了。
這些大儒都是看到儒道異象,接踵而來,都是想來挖走陳恪的!
要知道,很久之前,文聖座下可是有三百弟子,個個都是人中之龍,哪個不是地方大吏,朝廷肱骨。
可惜的是,早在數百年前隱世之後,就已閉門,不再招收弟子。
現在居然為了陳恪破例了?
包括周圍大儒都是詫異。
他們前來,不就想將這位驚世之才,收入書院之中嗎?
書院的發展、規模、名氣,全靠弟子是否優異。
院裡的大才越多,書院越出名,名氣就更大。
他們想不到,堂堂文聖,也要來跟他們搶學生。
正當所有人詫異的時候,陳恪卻說出了一番更為讓人震驚的話。
“多謝文聖好意,您的書齋,有空我一定去,隻是暫時沒有這個打算。陳某要職在身,身負王命,多有牽掛。”
這小子居然拒絕了!
聖人的徒弟名額,多少人都求不來的!
年輕士子皆驚愕不已,想不到這小子如此狂傲,連聖人都看不上?
而陳恪之所以拒絕,自然是有緣由的。
首先,他的大道,是在世間修行,為寒門開太平之道。而不是去聖人之下研經,當書童,這不符合他的道。
其次,他每日需要觀閱大量藏書,放眼中土天下,隻有文淵閣的藏書最多,積累了上千年的藏書。
最後一個理由是,他不能離開六皇子殿下。
如今的他,除了校書郎外,還有一層身份,乃是六皇子帳下門客。
雖然殿下沒有將這個身份當回事,可他自己不能不當回事,還是要恪守臣子的本分,待命在側。
他雖然很尊敬聖人,但也有自己的想法。
蘇文聖一眼看出他心中所想:“原來你是不想離開帝京,身負不少責任。”
他並沒有露出惱意,反倒是更加讚許的點點頭,麵上欣賞之意更濃。
“其實也有解決的法子,老夫收你做記名弟子,即使你不用前往書齋,也是可以的。”
文聖又給了一次機會。
陳恪也沒想到對方會如此給麵子。
這若是再拒絕,就是不識抬舉了,於是他十分恭敬的行了大禮:
“陳恪見過先生。”
見此一幕,其他大儒皆是長籲短歎,對於自己錯失機會深感遺憾。
陳恪大才,誰能收其為徒,就能讓自己一脈大放光彩。
顯然他們是沒有這個機會了。
蘇文聖看向諸多儒道大能,認真道:“老夫隱退上百年,在教書一事上頗多感悟,同時對未來充滿憂慮,五百年之數已經漸漸見底,如今尚未出現新學,以及定鼎天命者,諸位也要多加努力才是。”
這番話,引起了很多人的思考。
五百年乃是儒家觀念中的一個輪回,也是王朝氣數的一個轉折點。
世有五百年天命一更換的古例。
可是如今已經過去了一大半,還是沒有新的、影響天下的學說誕生,也沒有能接任大炎正統的繼承人定鼎。
五百年輪回若是過去,新學沒有產生,上一任王朝沒有爭奪到新天命,那大劫就會到來,王朝的氣數也會徹底衰落。
說白了,這個世上需要有越來越多的新鮮血液,去給蒼生注入活力,不然一切都會走向沒落。
如今新學尚未誕生,上一座定鼎天命的大炎王朝,如今也是麵臨多方挑戰,有了衰弱的頹勢,怎麼看都不像一個好兆頭。
唯有這文運玄鳥,給大炎注入了不少生機活力。
對於陳恪,我是把當成“主角”式配角去寫的,第一次嘗試。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