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底。
豐州。
自從勤王大軍討伐徐國忠失敗,勤王大軍分崩離析,退了回去,天師軍自覺正麵無法與淮王的軍隊相抗,也從脛縣退回了豐州。
豐州州城的三軍帥帳中。
天師羅廣坐於上首,三十六方渠帥幾乎都彙聚與此。
雖然之前討伐豐州,還有五萬兵發突襲淮州的時候,使得多方渠帥戰死,但很快羅廣便讓人頂上了空缺渠帥的位置。
還是那句話,起事之初,羅廣還算英明,製定規矩,賞罰分明,與天師軍士卒同吃同住,底下的建議也都虛心接受,可席卷北地之後,便暴露了本性,一意孤行,縱容下屬,值得多地的大戶百姓被屠殺殆儘,致使百姓恐慌。
天師軍內部也是離心離德。
這就使得天師軍的軍隊質量越來越差,加之這種壞名聲的傳開,讓一些有誌之士以及一些有實力的人,根本就不會來投靠天師軍。
這就導致後來接任渠帥之位的人,實力大多都在五品和六品,質量參差不齊。
且這些接任的渠帥,心思也沒有放在培養軍隊、愛護百姓上,若是不打仗,就沉迷於酒色,整日醉生夢死。
這就導致豐州內部,爆發了幾起對天師軍反抗的百姓暴動。
當然,都已失敗告終。
羅廣將手下的渠帥都彙聚了起來,原因就在於淮河之誓的消息,傳到了他的耳中。
之前得知陳墨違抗他的命令,沒有出兵隴右,而是突襲了麟州的時候,羅廣就很是憤怒。
因為這就代表著,對方已經不尊他為主,有要脫離天師軍的意思。
但那時心腹大將萬真跟他說,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或許陳墨是見隴右不好打,才突襲了麟州。
還說這事對天師軍來說,是個好消息,麟州和淮州就隔了一條淮河,有陳墨部威逼淮州,淮王就不好率軍對付天師軍,要時刻擔心著後方,這樣天師軍的壓力就小很多。
另外陳墨的戰報還沒遞過來,讓他等下陳墨的戰報,看對方怎麼說。
結果戰報沒等到,到是等到了對方加封為平庭縣侯,任征西將軍的消息。
一躍間,陳墨這個做下屬的,官職和爵位比他都要高。
這就說明,陳墨沒有呈戰報給他,而是送去了洛南朝廷請功。
這意思,已經很明顯了。
就差站在他的麵前說,老子我要自立門戶了。
當時可把羅廣給氣壞了。
天師軍發展到如今這麼大,雖然內部也有拉幫結派,但沒有一人敢不聽從他的號令,更彆提從軍中脫離出去,自立門戶,這簡直就是打他的臉。
當時一氣之下,羅廣都想派兵去攻打陳墨了。
但底下人的勸誡還有自我思考過後,羅廣打消了這個念頭。
如今天師軍的頭號大敵是淮王的龍策軍,還有與淮王聯盟的一些勢力,實在不好給自己再樹一敵。
如今陳墨的勢力已經橫跨三州,兵馬超十萬(這是陳墨誇大宣告的,為了更好的招賢納士,古代不少軍隊打仗,也會過分吹噓自己的兵力。),已經不是像燭光一樣,一掐就能掐滅,沒那麼好對付了。
如果這些都能忍的話,這淮河之誓,羅廣就有些忍不了了。
雖然雙方在淮河簽訂的是互不侵犯條約。
但條約的內容又沒有宣告出來,這讓了解不多的羅廣,還以為雙方已經結盟了。
羅廣環顧了一圈下方渠帥,道:“這淮河之誓,諸位怎麼看?”
能當上渠帥的,除了少部分莽夫,大部分還是有些軍事頭腦的。
萬真率先開口道:“回天師,雖然我們不清楚他們雙方條約的內容,但從條約的名稱,互不侵犯,便大致能知道這是個友好條約,保證雙方不兵刃相向。
若是弟子沒有猜測的話,淮王打算騰出手全力對付我們了。”
萬真曾經是羅廣的道童,是羅廣的弟子。
“萬帥言之有理,我們需要擔心的是,陳墨和淮王結盟了,到時會跟著淮王一同出兵,青州在我們後方,同樣也是一河之隔。”一名渠帥說道:
“所以屬下建議,在豐州以北,建立起一道防線,防止陳軍在我軍與淮王大軍正麵相對之時,突襲我軍後方。”
萬真與這名渠帥對視了一眼,點了點頭,兩人都是一樣的想法。
但也有人有不一樣的意見,一名有著四品實力的大方渠帥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