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昕繼續往下看,接下來的就屬於他能接受的看起來不那麼誇張的範疇。
他的短篇如《鄉村教師》是兩萬一篇。
然後是買斷加分成的方式。
《三體》是十五萬買斷加後續分成。
分成方麵又做了細化,什麼電影、電視、動漫和遊戲等,其中主要是電影和電視劇兩個部分。
這個數字更嚇人——主要指國內票房,上麵直接就是10億起步,再減去當時的成本,根據取得的利潤分成——分成按照電影上映時的行業慣例來算。
但最終解釋權歸寧歌一方所有。
寧歌不打算虧待對方,卻也要防患於未然,先小人後君子,以免到時候鬨得雙方不愉快。
比如說原本時空,《三體》大劉賣了十萬塊,對方捂手裡幾年,轉身賣了一個多億,大劉連口湯都沒喝到。
這種事你還不好指責什麼,誰讓人家有眼光呢?
大劉自己恐怕也沒想到,這本書獲得了雨果獎,從而開始了它的傳奇三體宇宙。
多年後,一部《流浪地球》取得46億多票房,再次為大劉的名氣添磚加瓦。
隻是據說這部電影大劉隻分了十幾萬,也有說幾十萬的。
不管哪個數字,顯然遠遠低於當時他名氣。
但話又說回來,在這之前,大劉的名氣雖大,卻還是主要在科幻圈裡,也沒有能夠證明他自己作品的電影改編成功的案例,而在這部電影之後,他才算是真正的破圈。
電影後續的影響,讓大劉一年小說的版稅力壓餘樺的《活著》,強勢登頂第一。
這也是科幻作家有史以來的第一次。
可以說是相互成就。
《流浪地球》雖然也是短篇,寧歌也給了八萬加分成,這一部主要是有先例在,不怕出問題。
《地球大炮》和《中國太陽》這兩部短篇就變成了三萬加分成。
等大劉看完之後,他才略有遲疑的問:“這個價格,是不是有點高了?”錢給的太多,作為一個實誠人,他有點不踏實。
“就目前來說,業內確實沒有這樣的價格。”
寧歌也很坦誠道:“但我相信我的眼光,我看中的不是現在,而是這些作品的未來。科幻片比其他所有類型的片子都注重特效,而現在國內的特效團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想要把電影電視拍出來,至少需要五年十年以上的時間。
我賭的是它們會在那個時候散發出璀璨的光彩,所以我願意給你開業內沒有的價格,來表示我的誠意。”
影視改編,肯定需要原著作者加入編劇團隊的,未來很多大IP改編,原著作者根本沒有多少話語權,導致很好的書拍出來各種爛劇。
寧歌知道未來這些書會火成什麼樣,想想幾年後光是《三體》影視版權就能賣一個多億,他覺得自己給的錢真不算多。
1992年,老謀子買餘樺的《活著》還給了兩萬五呢。
如果他隻是要憑借先知先覺囤版權,到時候撈一把就跑,自然是儘可能的壓低價格。但寧歌作為一個演員,有資金有能力的話,他是真的想把這些作品都搬上大熒幕。
“能不能讓我考慮一下,不怕你們笑話,我現在感覺腦子很亂。”大劉摘下自己的眼鏡,用力的擦了擦,抖動的手也確實表明他內心的不平靜。
寧歌嗬嗬一笑,很理解這種心態:“正好也是飯點了,不如我請劉老師吃頓飯,這事兒不急,你可以慢慢考慮。”
“彆彆彆,你們到了陽泉,怎麼還能讓你請,必須我來。”大劉人情世故方麵不說多好,但在國企裡工作了二十年,也不會差哪兒去,“你也彆叫我劉老師,實在擔待不起,平時同事們都叫我劉電工或者大劉,你也這樣稱呼就行。”
“那我就叫你大劉哥,你叫我小寧或者鴿子都行。”
論年齡,大劉跟寧歌爸媽差不多大小,隻是他家裡農村,結婚比較早,大劉屬於那個年代的晚婚晚育。
劉慈昕出門領著寧歌去找了一家當地比較有名的館子,簡單吃了個便飯,也沒有喝酒,寧歌一行人先找了個地方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