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購置金門】(1 / 2)

香江之狼 任豬飛 8353 字 4個月前

10月26日,星期三。

袁天凡高興的走進董事長辦公室,彙報道:“老板,我們已經收購到99%的淘化大同股權,此次私有化行動獲得完全成功。”

動用2.2億港幣,收購25%淘化大同的股權,實際上股民不虧、泰富集團不虧。

當初,泰富集團收購淘化大同75%股權的代價是6億港幣,相當於估值是8億港幣;在這期間,淘化大同分紅三次,總計分紅約2.5億港幣,股民狂喜;而如今,淘化大同被私有化時,估值近9億港幣。一番計算下來,淘化大同的散戶不吃虧!

而對於泰富集團來說,淘化大同在股市巔峰時,市值近12億港幣,如今以9億港幣的市值私有化,剩下不少錢;以資產計算,淘化大同如今每年盈利6000多萬港幣,賬上的現金流高達3億港幣。

泰富集團私有化淘化大同花了2.2億港幣,但淘化大同卻可以馬上貢獻給泰富集團3億港幣的現金流。若不是股市低穀,泰富集團又溢價15%,料想不會如此順利。

以九巴為例,這次如果順利拿下金門大廈,以後基本就是穩定無憂了。每年收租加巴士業務的盈利,可以給股東高額的分紅,同時多餘的錢,又可以適當的投資一些收租物業。

由於當年是分層出售,所以物業分散在很多業主手裡,據林正傑所知,恒基地產總部便設在這幢大廈裡,李兆基的寫字樓在七層。

四任業主,沒有一個落得好下場,難怪市場對金門大廈估值低!

最後,林正傑說道:“以後,九巴的資金往來,存款、貸款,我建議都選擇恒隆銀行!”

雷覺坤還主動和林正傑打招呼告辭,態度非常的端正。

“行,安排九巴來投資,由你來牽頭!”

“可以商量著來,既然想好投資,價格可以談,具體向我彙報就行。我過兩天要去美國一趟,所以這個事你和九巴董事會談。”

當然,還有這期間的利息也賺了大幾千港幣。

總之現在兩家的現金流就已經接近10億港幣,隨時可以進行多元化發展。

亞洲證券坐擁淨資產5億港幣,完全算得上大型企業,特彆是這次抄底地產,以後更是資產倍增。

他算盤打得很好,因為林正傑的一係列安排都非常正確,他從中學習到一些東西。那就是,現在正式吸納物業的時候。

大家不傻,林正傑這是給大家麵子,九巴已經是泰富集團的‘實質性’子公司。更不要說,泰富集團為九巴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

陳偉忠迫不及待的說道:“老板,我打聽到金門大廈打算分層銷售,不過市場對於這座大廈的價格持不樂觀態度,因為其前後四任業主都以凶隙告終,覺得此座大廈甚為邪門,所以估價要比周邊的大廈低。”

比如說收購過一家叫做‘健全食品’的企業,進入冷凍食品行列,包括多種點心、水餃、餛飩、湯圓及飯團等;至於參股的旺仔碼頭,則隻是占股50%。

泰富集團入主幾年下來,九巴的現金流竟然高達近十億港幣,股東們自然喜笑顏開。同時,九巴還有三處車廠地皮,巴士業務盈利也在近5000萬港幣,可謂資產豐富。

當時的報紙,紛紛以“金門氣走置地”,”金門大勝置地”等字眼為標題,可想而知,置地公司的高層心底裡,著實感到?不是味兒,這亦埋下了日後金門建築公司全軍覆歿的禍根。

泰富集團次輪在購入9億港幣的土地儲備、完成三家子公司的股權增持至45%、完成一家子公司的私有化、償還16億的債務及3億港幣的利息;

更何況,哪怕是1985年買進,都算是在抄底。

“好,我明白了!”

最終,泰富集團的債務僅剩下20億港幣,但還有33億港幣的現金流。

置地因為在七十年代末調整投資方向――過去主要投資商業地產,如今決定投資發展地產,故決定售出金門大廈,再加上當時佳寧的陳鬆青給價實在太高,所以最終以9.98億港幣成交。

本來是30億的現金流,沒想到淘化大同又能貢獻3億港幣,再次變回33億現金流。

林正傑一愣,隨即問道:“冠名權賣出去?”

接下來便是金門大廈的第二任業主‘怡和’,七十年代,怡和集團在投資策略上犯了連串致命的錯誤。集團高層認為香港地方太小,發展空間有限,所以大舉向外投資;在夏威夷、菲律賓收購地產、糖廠等項目,在中東、非洲收購銀行,運輸公司;在澳洲及歐洲則收購連鎖超級市場,更大舉在英國收購地產公司,但這些策?後來證明都是錯誤的。

首先,當初在黃金和股票上,這兩家公司賺的都是好幾千萬港幣;

雷普照馬上說道:“好的,有林生關照,那自然是萬無一失。”

“行,我明白!”

“你覺得呢?”林正傑詢問陳偉忠。

九龍巴士、亞洲證券的資金,大概安排好了。

各董事紛紛讚成九巴投資金門大廈,此時林正傑在九巴的影響力,已經是幾乎要超過創始人鄧肇堅。

“嗯”

九巴的投資發展部,是直接掌握在泰富集團的手中,而以雷普照等人為首的管理層,更多是經營巴士業務。

安排好亞洲證券的‘抄底地產’後,林正傑思考了一下。

自己為大家賺那麼多錢,現在也該撈點好處了吧!

一眾董事沒有反對,紛紛附和這個建議。

陳偉忠馬上說道:“我是覺得如果作為泰富集團的總部大廈,也有些不太好。我們有那麼多資金,以後總有機會打造自己的總部大廈。但如果兩家巴士公司的一家購買,又用不著冠名權,乾脆出售掉冠名權。”

會議散去後。

這幾年,僅銀行利息就將九龍建業壓迫得很,畢竟這幾年是高利率;而租金又大幅下跌,所以九龍建業日子並不好過。

集團投資了天文數字的資金,結果所收購回來的項目不是效益不佳、就是要大幅撇帳,更加是集團錯失了分享香港70至80年代經濟高速增長成果的機會。在此消彼長的情況下,怡和唯有向‘親兒’置地求救,並以7.15億元作價將金門大廈賣給了置地,以籌集資金渡過難關。

由於怡和,誌在金門大廈,自然不惜代價.1975年5月怡和宣布以每9股麵值6元的怡和股票,換取10股麵值5元的金門建築公司的股票,最後成功地收購了金門建築公司,將它收歸名下。

由於置地在拍賣會丟了麵子,便在金門建築上市後暗地裡吸納其股票。1975年金門大廈落成,成為中環的一幢大廈,所以金門大廈更是――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林正傑自然也是如此認為,不管是趁股市低迷私有化淘化大同,還是趁股市低迷增持港燈、中巴、九巴,他認為都是泰富集團該得到的利益。

總經理雷普照在會議室提出:“我建議若是達成收購協議後,我們九巴可以采取七成現金,三成貸款的方式。這樣一來,每年的利息也不算多,九巴壓力不大。而我們還剩下資金,還可以繼續投資物業。”

其次,高峰是賣地賣物業,兩家公司又賺了6億多。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