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南巡(2 / 2)

影視編輯器 花萌軒 7446 字 1個月前

“母親,王爺要在府州縣各城建造一座這樣的建築群,用來作為寧遠軍的駐軍營地。”此時的盛泓卻是無可奈何的苦笑著解釋道,偌大的一個盛家隻有眼前的這個老太太能給自己意見。

“不可能!如果真的是建造軍營,絕對不可能有這麼的豪華和堅固,而且直接交給各地的駐軍負責不就行了。”看著手裡詳細的建造計劃和各種工程參數,盛老太太卻是果斷的搖頭分析道。

“啊?母親,你的意思是?”盛泓立刻驚訝的瞪大了眼睛,看向眼前的盛老太太問道。

“泓兒,咱們這位寧王雖然是弱冠之年,但是大權在握的他一向是謀定而後動,我猜測這一定是曠古爍今的大計劃,而且很可能遭遇到的反對很劇烈,這才不得不故意隱藏真正的用意。”

“母親,難道王爺並不是為了建造軍營?”

“哼!泓兒,這麼大規模的軍營,哪怕始皇帝在世也是做不出來的。”

“母親,看來王爺還是不太信任我。”

“泓兒,這也恰恰明王爺的真正計劃過於龐大,現在以他這個無拘無束的性格也是不得不心謹慎對待,所以以後你隻管埋頭建設就行了,其他的事情一概不需要多做過問。”

“是!母親。”

……

大遼和西夏派人和江寧府寧王接觸的事情,自然是很快傳到了汴京大相公們和老皇帝的耳朵裡,自然又是讓老皇帝暴跳如雷的摔碎了很多的茶盞,“孽子!孽子!怎麼可以如茨資助北方蠻夷。”

“官家,寧王賣給大遼和西夏的火器和彈藥價格是我們大宋的兩倍,可能寧王殿下也是為了籌措寧遠軍軍餉吧!”幾個大相公們也都是麵麵相覷的對視了一眼,同樣有些搞不清蘇寧的真實想法。

“哼!寧遠軍已經占據了長江以南的膏腴之地,何來需要靠售賣火器籌措軍餉?”老皇帝可不認可大相公們的這個猜測,要知道大宋的整個膏腴之地都在寧遠軍的手裡。

“官家,是臣一時失言了。”剛才出聲出了他們心裡猜測的富大相公連忙行禮致歉。

“無妨。”

“官家,此時的寧王在汴京沒有任何的羈絆,這對於我大宋朝廷是非常不利的。”接著一旁的申大相公也意識到了蘇寧的強大,然後看向眼前的老皇帝提醒了一句。

“噢?申大相公,你是不是有什麼想法?”老皇帝心領神會的看向眼前的這個老狐狸問道。

“官家,傳言寧王非常的信任盛泓一家,除了是因為盛家有兩女為寧王側王妃之外,另外盛泓本人也是江寧寧王府的建造主事,最近寧王也是有意把建設寧遠軍軍營的要事交給盛泓,官家不如下旨把這個盛泓提拔到汴京為官重用。”果然申大相公出了一個非常陰險的建議,無非是要讓蘇寧留在汴京一個被牽製的對象。

“噢?申大相公以為給與盛泓什麼官職為妥?”很快老皇帝就是明白了申大相公的意圖,無非是讓蘇寧的嶽父一家來汴京為質。

“工部侍郎。”

“嗯,諸位相公有何意見?”接著老皇帝不置可否的看向其他的大相公們問道。

“回官家,臣等附議。”

“那好!立刻下旨,擢升盛泓為工部侍郎,闔家即刻全部遷入汴京。”

長江以南的地區雖然實際上脫離了汴京的控製,但是在名義上還是屬於他們趙宋朝廷的管轄,調任官員的這種事情想必蘇寧也沒辦法拒絕,所以這一次的“為質計劃”可以是陽謀了。

其實以老皇帝和大相公們的本意是想讓蘇寧來汴京定居的,那樣也就可以很容易讓蘇寧失去對寧遠軍的掌控,沒想到蘇寧竟然是如茨憊懶和厚顏無恥,每次都以身受重傷為借口拒絕了下來,而且還以同樣的借口拒絕立刻派寧遠軍出征北境契丹。

等到老皇帝再次回到了後宮的福寧殿,皇後大娘娘微笑的遞過來一封信件,“官家,徽柔寫信回來,她現在已經懷孕了,而且寧王對她也是非常的疼愛,還感謝我們為她選了一個好夫婿。”

“這個孽障!子嗣方麵倒是挺興旺的,聽盛家的兩個女兒為寧王各生下一個兒子?”此時的老皇帝接過了信件,卻是感到對蘇寧嫉妒的不得了。

“是的!長子叫蘇政,二子叫蘇通。”

“哼!政通人和?”很快老皇帝就是猜到了蘇寧的意圖。

“呃?想必是這樣。”突然聽到老皇帝這樣的猜測,曹皇後也是深以為然的點零頭。

“孽障!也不知請示朕為幾個孩子起名。”很快老皇帝又是有些感覺鬱悶了起來,畢竟蘇寧在名義上也是他的義子。

“官家,既然寧王不願意前來汴京,我們不如親自巡遊江寧府好了,除了可以讓寧王感受到官家的青睞,還可以讓江南之民和官員沐浴皇恩。”曹皇後畢竟是出身於名門世家,對於各類鬥爭手段也是信手拈來。

“噢?可是巡遊江南花費太多了,要知道我大宋可是處處艱辛。”老皇帝自然是很容易明白曹皇後的意圖,卻是有些對南巡的開銷擔憂了起來。

“官家,到了江寧府自然是寧王出錢出力,從汴京一路坐船前往江寧府可是很方便的。”

“大娘娘,你也想去出去走一走?”果然老皇帝還是被曹皇後給動了,反正寧王府的富裕那是眾所周知的事情。

“官家,我們都已經是這個年紀了,也應該出去看一看大好河山了,另外總不能光聽下麵的人稟報,我們總要親自前往江南看一看寧遠軍吧?”

“嗯,也好!朕也是對寧王的那個奢華王府好奇不已,那就下旨給江寧府的寧王和徽柔公主,就朕和皇後你即將要巡視江南。”

……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