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殺生為護生,斬業非斬人(1 / 2)

高野山,是一座大量寺廟聚集的宗教城市。

在金剛峰寺四周分布著120多座寺廟。

寺廟一多,就容易滋生出各種複雜的情況。

金剛峰寺是高野山眾多寺廟名義上的領導者,但也隻是名義上,若無必要不會乾預其他寺廟的事情。

20年前天生異變,金剛峰寺主持在降妖伏魔過程中受了重創。

他深感自身修行不足,選擇閉關療傷修煉。

一開始的幾年裡,金剛峰寺威名依舊,可隨著一位僧人的快速崛起,擾亂了高野山的風雲變幻。

他自稱渡嗔大師,原先隻是高野山120多座寺廟裡麵的一位普通主持。

可在金剛峰寺主持閉關多年之後,他展露出了位於護摩品的強大修為。

這是堪比受傷之前的金剛峰寺主持的強大修為。

那時候,妖魔鬼怪肆虐的餘威尚在,這位渡嗔大師護持高野山不受妖魔鬼怪所侵,威望極高,獲得一大批寺廟的追隨。

在外界妖魔鬼怪漸漸消失無蹤之後,這位渡嗔大師認為自己這些年來殺戮太重,罪孽深重,提倡高野山眾僧人善待開啟靈智的妖魔。

學習世尊以慈悲心渡化妖魔鬼怪的舉動,引渡妖魔皈依佛門,聆聽佛法,而不是一味打殺。

對於有心改過自新,聆聽慈悲佛法的妖魔鬼怪過往的殺戮罪孽不予追究。

一開始這位渡嗔大師所倡導的行為並沒有多少僧人願意認同。

可隨著時間推移,妖魔鬼怪的數量漸漸稀少絕跡,遠離昔日戰禍之後,許多僧人開始認同渡嗔大師的慈悲為懷理念。

他們廣開佛門方便之門,引導有心向善的妖魔皈依佛門,並讓它們在高野山山腳之下開鑿洞府修行。

這本應該是一件好事。

度化妖魔,引入佛門,宣揚佛門慈悲為懷理念,不管是從佛法佛理來說都是正確的,對於僧人們來說,也有一種認同感與成就感。

可後來,事情就漸漸有所變質了。

有些妖魔表麵上是加入佛門懺悔往昔罪孽,可實際上不過是來高野山避禍。

它們在彆的地方犯了殺戮罪行,被一些佛門高僧追殺,走投無路之下,就來到高野山加入佛門。

麵對這一種情況該如何裁決?

是殺了這些妖魔,告慰那些無辜亡靈?

還是懷著慈悲為懷的佛法,給它們一次改過向善的機會?

這件事驚動了渡嗔大師,而他最後選擇了後者,給它們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

並以此做出承諾,如果它們再敢害人的話,他將親自出手解決這些妖魔。

不少追到高野山的高僧對於這樣的決定感到憤怒。

他們親眼目睹過被妖魔所荼毒的村莊有多麼淒慘,無辜生靈是如何被害,死狀又是如何慘烈。

而那些妖魔,在高野山皈依佛門之後,得知自己從此安全之後,眼中所流露出來的諷刺,又是如何刺痛。

對此,渡嗔大師給出了兩個選擇。

一個是在壇上珈藍談經辯法,另一個是以修為來決定勝負。

若他勝,則追來的高僧們不準再過問這些妖魔之事。

若他敗,則這些妖魔是殺是度,全由那位高僧處理。

護摩品的修為,當世除了少數的幾位高僧大德,根本沒有僧人是他的對手。

至於談經辯法,渡嗔以世尊為例,引經據典,舌燦蓮花。

況且常懷慈悲心,本就是佛門的根本大義。

自此之後,渡嗔大師從無敗績。

也是這裡開始,事態漸漸走偏。

高野山山腳下收容了太多逃避罪孽而來的妖魔。

僧人們以此為功績,妖魔們以此為庇護。

倘若妖魔們從此之後真的改過自新,心懷慈悲,大徹大悟,全心贖罪,那麼也算是一件好事。

可是,妖魔終究是妖魔。

有些妖魔待上幾年之後,會以各種借口脫離高野山,然後消失遠去,到其他地方繼續興風作浪。

這樣一來,高野山就成了一處妖魔們可以免費領取一道免罪護符的地方。

還有一些妖魔舍不得離開高野山的庇護,又壓抑不住自身吃人的貪欲,選擇於夜間偷偷殺死路過的旅客。

這種事情如果沒有爆出來,那麼一切相安無事。

一旦泄露,那些妖魔就會趕緊離開高野山。

儘管有一部分妖魔得到應有的懲戒,可還是有一部分妖魔在傷害無辜生靈之後,翩然遠去。

事態如此發展,讓一些在高野山修行的高僧們察覺不對勁,他們決意去找渡嗔大師商議一下,讓他放棄以慈悲心度化妖魔的念頭。

避免高野山成為妖魔樂土的悲慘結局。

國仲僧正說到這裡時停了下來,喝了口咖啡,緩了會兒心神,稍微休息一下。

看了眼聽得認真的平宮千夜,才繼續道:“當時渡嗔大師沒有與高僧們商量,而是引著高僧們來到自己的寺廟內,見過幾隻已經全心信佛,正在讀佛經,吃齋念佛號的

妖魔。”

“它們的行為舉止以及精神內核,已經跟一位修行多年的佛門修者沒有什麼不同。”

“自此之後,高僧們也就不再過問渡嗔大師的事情,儘管依舊有高僧心懷不滿,可也無法奈何渡嗔大師。”

“這就是高野山曆經十幾年來的變化,內中情況,遠不是我僅用語言就可以形容的。”

國仲僧正說完歎了口氣,他已經儘量收著講述這些事情。

真以為高野山上的高僧們沒有忿怒,不想著以忿怒明王之姿,以至聖火焰淨化這一山的汙穢嗎?

他們曾經試圖這樣做過,然後對上了渡嗔大師。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