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一說:”我與他有些私交。“他見老者似乎在等自己說下去,隻好繼續道:”半年多前朝廷詔燒道經。我負責運經書去大都憫忠寺。這和尚幫了我,因而結識。後來他因故身亡,臨終前托我將一樣東西交給泉州少林寺的張子銓。恰好我奉師命南行訪道,就來到此處。望前輩能告知張子全下落。”
“那和尚叫什麼名字?”老者又問。
道一想想,決定照實回答:”他姓高,自稱高和尚。“
老者點點頭,然後話鋒一轉:“你既是全真道士,能否為我言說全真道義。我也好知曉北方道學。”
道一拱手道:“在下不過全真新進弟子,實不敢與前輩談經論道,不過若隻問全真粗淺道義,在下鬥膽試為前輩一說。”
於是道一便從三教歸一,內丹為主,性命雙修,先性後命等全真基本要義開始,對老者講解一番。老者不時提問,還詢問了去年在大都長春宮佛道辯論的事。
最後,老者點點頭說:“看來你所言不虛。我雖不知張子全下落,卻可指引你何處去打聽。”
道一又一拱手:“多謝前輩。”
老者說:“少林寺被毀後,有兩個僧人逃至戴雲山隱身玄妙觀。”
道一奇道:“他們兩個和尚變身為道士?”
“有何不可?”老者笑道:“我聽說數十年前元廷讓佛道兩家辯經,不也有十七個道士變成和尚?我本儒生,近年日讀道書,頗有受益。國家破亡,儒術不勝其拘賤。遊神清淨,唯有道家尚可逍遙。”
道一聽他稱讚道家,心中高興,說:“聽前輩言談不俗,定是大家,不知前輩如何稱呼?”
老者拈須道:“不敢。老朽姓孫,從前曾在大宋為一小官。”
“原來前輩也是故宋遺民,隱居於此。”道一說,“朝廷現正不拘一格,訪求賢才,尤其是故宋遺臣。天下已然大定,前輩有才,可曾考慮出山為官?上可報效君主,下可造福百姓。月前我在臨安時也遇見不少儒生。他們正聚會商議此事。“
孫老立即沉下臉:”如此說來,你是來當說客的,來勸我降元的!“
”不敢不敢。“道一忙說:”前輩誤會了,在下絕無此意。在下與前輩素未平生,和前輩隻是偶遇,怎會當說客。在下隻是想到臨安儒生聚會一事,順便提及。“
孫老臉色稍緩:”那你說說,這臨安聚會,都有誰去了?“
”此會乃浙西儒學提舉葉李奉命舉辦。兩浙名士如趙孟府,張伯淳,淩時中,包鑄等三十餘人響應。在下正巧去給葉李送信。“
就這樣,道一將聚會的經過大致說了。當聽到鄧牧攪場後拂袖而去是,孫老手拍笑道:”痛快!道家人中果然忠義之士輩出。難怪本華二僧隱身為道。雖然出了佛門,也算對得起葬在這寺外的八百弟兄了。“
道一眉頭一揚:”這外頭埋的都是少林寺被毀時喪生的僧眾?“
”那還用說。“孫老正色道,”那一仗如此慘烈。全寺僧眾十不存一。“
道一很是驚訝:”我卻不知伯顏征南有此一戰。敢情前輩述之。“
孫老喝了口水說:”伯顏取臨安後,自己北還,其副將董文炳繼續南攻福建。福建安撫使蒲庚壽密謀降元,少林寺長老元妙乃趙宗室之後,前去勸說不成。蒲庚壽懷恨在心,引元兵來攻。
這泉州少林寺乃唐初智空法師所建。智空法師身為護駕唐王李世民的十三棍僧之一,因此泉州少林向來以武僧見長。力能擒虎扛鼎者,持千斤之駕者,能舞百節鐵鏈者無數。還有能一躍百步,飛行迅速者。鼎盛時期有武僧數千人,元兵到時寺內也有千人。
元妙長老以理退元兵不成,即閉山門,鳴鐘鼓示警,千僧各具僧杖而至。隊伍嚴整如百戰之師。元兵先鋒數千人衝擊寺門,眾僧以一當十,敵兵屍橫遍野。後元兵大至,以弓矢齊射,僧眾傷亡殆儘,存者不過百人,全寺亦被焚毀。後來本地鄉紳購入寺外田地,收集眾僧遺骨掩埋,這才有那片墳場。“
孫老說到這裡,潸然淚下。
道一聽得也默然。他於北方一直聽說官軍征宋,尤其是攻江南時,如同秋風掃落葉般一鼓而成。丞相伯顏也得了”收得江南不殺人“的美名。聽孫老一說,至少個彆慘烈戰事還是有的。
孫老最後說:”自古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我即受大宋官恩,誓死不食元粟。“
”前輩誌向高遠,在下深感欽佩。“道一隨口讚道。
兩人又閒談了一番,道一問明戴雲山的方位後,起身告辭。
孫老卻攔住他說:“且慢,我有詩贈你。”
說著,他取過紙筆,又沉思片刻,然後寫了一首詩給道一。
詩雲:佛道兩顆心,鳳凰一對影,相煎尤可惜,後世誰人信。
道一收下謝過後,便辭彆孫老踏上新途。
......
戴雲山在泉州以北百餘裡處,為閩中主脈。道一沿山路北行,邊走邊問,兩天後方抵達玄妙觀。
道觀雖很小,卻很新。道一進去打聽少林寺來的和尚。玄妙觀林道長開始見他一身道士打扮,聽他報上家門,交談片刻,頗為熱情,但當道一開口問泉州少林寺和尚的事,林道長立即緘口不言。
道一說:”我也並非要找和尚。隻是想向他打聽一個叫張子銓的人。他也是少林寺的人。一個朋友托我帶東西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