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他正在宮中最高的一座殿宇前駐足,抬頭仰望著座五丈多高的建築時,身後忽然有人說道:“此樓名曰玉像閣,其崇五丈,為宮中之最。”
道一回過頭來,見是一個與自己年紀相仿的道士,身材挺拔,儀表堂堂。
道士拱手說道:“這位便是毛公子吧。貧道姓範。李宗師派我來陪公子遊覽。”
道一連忙謝過。於是範道士便帶他依次遊覽各殿,首先就是這玉像閣。
範道士說:“廖陽殿祀三清,昊天殿祀上帝,祖師殿祀葛仙公。東嶽殿祀嶽神,而此玉像閣中藏有一玉石天尊像。公子這邊請......”
說著,範道士便請道一進了這座高聳的殿閣。到了裡麵,道一便吃了一驚。這座幾乎有六丈高的建築中空空蕩蕩,隻有正當中一座齊肩高的小祭壇上放著一座尺許高的玉像,雕工卻是極精細,須眉宛然,玉色通明。
看見他吃驚的樣子,範道士微笑著說:“人言天下玉像閣中以閣皂山最大,像卻最小。公子如今可信了?此玉像為隋開皇年間建館時從地下挖出,原有三尊,經鹹通,熙寧,德佑年間,閣皂山三次大火後,僅存此一尊而已。“
”為何要建如此大的殿,就為了放這麼一尊小像?“道一問道。
”何謂小,何謂大?範道士下巴微抬,”道生於一,一者微塵之為體,而毫末之為倫,以至於一身,一國,一天下。大莫大於元氣,而人間為小。廣莫廣於人心,而天為小,由元氣為人,由人為天,得其精為赤子,得其道為嬰兒,自其大者而大之,下建五丈之旗而不為侈。此像即為天之精道,六丈之堂勉強可容之。“
道一聽得連連點頭,心裡還是似懂非懂,或許是房子越大,裡麵的東西不論大小,越顯得貴重吧。
參觀完玉佛閣和其他殿宇,範道士又領著道一向後麵走。經一小門,便出了宮牆。腳下傳來呼呼的流水聲,隻見一泓清泉從宮牆下冒出,在亂石間穿行,流向遠處。
範道士說:”此泉名為葛憩泉。顧名思義,葛仙公曾在此小憩。“
兩人便沿著這條小溪向前走。小溪兩邊種植著各種植物,絕大多數道一都叫不出名字。
範道士一邊介紹這些植物,一邊說:”天下三洞符籙,茅山精於法術,龍虎精於行蘸,而我閣皂以藥術獨樹一幟。這百裡閣皂山到處是葛仙公當年種下的草藥。相傳連山上這些深青如墨的樹木也是他親手所植。“
道一連連點頭。若不是閣皂山,馬兮彤早就活不成了。他可欠了閣皂山大大的人情。
流淌於山間的小溪逐漸拐彎。道一望見遠處林間有兩個鄉民背著竹簍,手持鋤頭在東張西望,便問範道士他們是什麼人。
範道士說:”閣皂山出草藥,人所共知。他們是周圍山民,進山來找草藥,準備開藥王會......公子或許不知,不光閣皂宗以藥術聞名,離此處四十裡的清江縣也以藥業聞名江南。縣城中處處是藥坊。南北商客都來此買賣藥材,尤其杭州,湖州,蘇州等地大商家。清江縣以藥業為生,當然要敬奉藥王伏羲,神農,扁鵲,華佗等。每年四月二十七便是藥王會。“
道一插話道:”在下來這裡請李宗師醫治時,他說要下山買藥,可就是去清江?“
範道士點點頭:”應當是那裡。有些藥用得極少,又要新采之物,宮中自備不便。”
兩人邊說邊沿小溪走。道一已經發覺,他們已繞了半圈宮牆,開始朝崇真宮入口去了。小溪在此處彙入另一條泉水。水勢開始加大,驚湍而下,形成連串的瀑布,但被叢叢蔓草遮掩,隻聽見淙淙流水聲,難見瀑布的真容。他們又走不遠,來到一座小橋。範道士說,這裡叫鳴水橋。
橋上有座小亭子。道一看見亭中向南坐著一個人,四十出頭,一身儒士打扮,相貌倒是平常。
範道士走上前去對那人說:“鄭公,這位便是前幾日來求醫的毛公子。”
道一也上前拱手道:“鄭先生,在下這般有禮了。”
誰知一聽他開口,這位鄭公噔地應聲而起,眼睛朝他一瞪,然後長袖一甩,扭頭便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