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共創佳話(2 / 2)

接下來他又說了《華夏簡史》之事,並命翰林院儘快將此書寫出。

這一下情況就不一樣了,群臣紛紛反對。

理由很簡單,蠻夷就是蠻夷,豈能與我華夏子民相提並論?

朱元璋怒斥道:“爾等當年都做過元朝子民,很多人還做過元朝官吏。”

“既然爾等不屑與蠻夷為伍,為何還要與元人為伍,做那元人的官?”

一句話說的眾人啞口無言。

倒是有人辯解,做元人的官是為了蟄伏以待時機。

然後他人就沒了。

罪名很簡單,貪腐。

還不是誣陷,而是有實打實的證據。

可誰都知道皇帝查辦他的原因,朝堂在無人敢反對。

於是此議案再次通過,翰林院全權負責編撰工作。

為了防止他們陽奉陰違拖延時間,朱元璋嚴令一個月內必須拿出框架,否則所有人都要受罰。

陳景恪得知朝堂發生的事情,既高興又歎息。

高興的是方案通過了,歎息的是,一個正常的朝堂,不應該用這種方法解決爭議。

不過話說回來,這種方法的效率確實夠高。

暴力沒有辦法解決問題,但能解決提問題的人。

暴力加正確的策略,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革新,減少不必要的內耗。

也就朱元璋是開國之君威望高,又敢掀桌子。

後世君主就很難做到這樣了。

彆看朱標威望高,還獲得了群臣的認可,若是他當皇帝提出編寫《華夏簡史》,不扯幾個月的皮根本就通不過。

朝堂發生的事情,很快就傳了出去。

即便科舉近在眼前,讀書人也忍不住參與討論。

對於啟用黃帝紀元,他們不出意外的給予了支持。

很多人甚至紛紛高呼陛下聖明,大明乃華夏正統。

朱元璋聽到這些消息,自然是十分的開心,賞賜了陳景恪許多寶物。

不過對於《華夏簡史》,讀書人的意見就比較多了。

主要集中在華夷問題上。

有人支持,理由是先賢都說了‘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

隻要他們願意學習華夏禮儀,那就是華夏之人。

有人反對,理由也很充分,華就是華,夷就是夷,豈能同論?

雙方爭論的很激烈,誰都說服不了誰。

華夷之辯自古有之,雙方誰都說服不了誰。

誰能占據上風,隻看朝廷的意思。

朝廷比較具有包容性,例如大唐,那‘入則華夏’一派就占據上風。

長安成為國際性大都市。

相反的就是宋、元以及後來的滿清,對身份尤為的強調。

華夷之辯也最為激烈,而保守派占據絕對上風。

現在的大明,朝廷支持四夷皆華夏支脈,所以很快包容派就占據了絕對上風。

之所以會這麼快就分出結果,很大一個原因是科舉臨近。

誰都不想被人扣上一個,‘反對朝廷政策’的大帽子。

立場這東西,哪有利益來的重要。

朱元璋對讀書人的識時務很是滿意,但同時也非常鄙視他們的操守。

-----------------

自從那日在酒樓被一少年駁斥,方孝孺就將自己關在了客棧,謝絕了所有訪客。

那天的事情早已傳開,大家都知道他受了刺激,所以縱使被拒絕也並沒有生氣。

關係好的擔心他的狀況,拖店小二去打探,得知沒有大礙才稍稍放下心來。

關係不好的,對他懷著妒忌心裡的,則幸災樂禍,巴不得他產生自我懷疑,從此一蹶不振。

毫不相關的人,則在一旁看熱鬨。

如此不知不覺過了半個月,方孝孺的房間門終於打開。

從裡麵走出了一個形容枯槁的人。

認識不認識的人都嚇了一大跳,怎麼將自己折騰成這個樣子?

關係好的立即上來打招呼,詢問狀況。

方孝孺的感激的道:“謝諸位好友的關心,方某無礙。”

眾人見他目光沉穩,就知道他想通了,也放下心來。

一位名叫嚴希文的同鄉說道:“能走出來就好,科舉臨近,你好生歇息幾天,莫要誤了考試。”

其他人也紛紛出言安撫。

方孝孺卻搖頭道:“謝大家關心,不過我已經決定,放棄本次科考。”

眾人震驚不已。

嚴希文試探的道:“你準備參加明年的正科?”

方孝孺沒有正麵回答,而是道:“等我何時想通了,再來參加科考。”

“啊?”嚴希文大驚,連忙勸道:“萬萬不可啊。”

“道可以慢慢去尋找,科舉關係重大,錯過一次就是三年,希直三思啊。”

其他人也紛紛勸阻:

“以希直的學問,必定榜上有名,如此放棄太可惜了。”

“此事不隻是關係你一人,而是整個方家,希直莫要任性。”

“是啊,希直你萬萬不可輕言放棄啊。”

麵對眾人的勸阻,方孝孺絲毫不為所動:

“我知諸位皆是為我好,然前道受阻,若不參透我筆下無法再出一言。”

“勉強參加科舉,也不過是自取其辱罷了。”

眾人無法,隻能先安撫他,讓他歇息幾日再做決定。

方孝孺比他們想象的還要決絕,第二天就打包好行禮準備離開。

眾人見無法勸阻,隻能過來為他送行。

之前方孝孺名聲那麼大,現在道心被破狼狽離開,可是一個大新聞。

所以不少人過來看熱鬨。

有人惋惜,有人嘲諷,也有人為少了個對手彈冠相慶。

聽著這些聲音,嚴希文等人都非常氣憤,卻也無可奈何。

反倒是方孝孺自己,表情無一絲變化,就好似這些人說的不是他一般。

一行人來到樓下,結完賬剛走出客棧,就見迎麵走了幾個人。

當先一人身穿太監服飾,手裡還拿著一柄拂塵。

此人方孝孺認識,三月份才見過,正是太監總管孫福。

其他人雖然不認識,但從這一身裝扮也能看出是宮裡的人,都安靜了下來。

心中則在嘀咕,宮裡的人來這裡做什麼?

還公然穿著宮裡的服飾,莫非是奉命來這裡辦事?

孫福無視其他人,徑直走到方孝孺麵前,主動打招呼道:

“方先生這是要去哪啊?”

方孝孺拱手道:“孫公公,在下準備回鄉。”

孫福似乎早就知道了什麼,並不奇怪,隻是笑道:

“那可不巧,你恐怕要緩幾日在上路了。”

方孝孺疑惑的道:“哦,不知公公有何見教?”

孫福挺直身子,提高聲音道:“傳陛下口諭,召方孝孺即刻入宮麵聖。”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