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變法就是如此,他的初衷是好的。”
“可他的很多政策過於理想化,施行也不得法,最終反而讓百姓損失慘重。”
“新鈔也同樣如此,早發行三個月,晚發行三個月,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結果。”
朱雄英一副受教了的模樣。
陳景恪又補充了一句:“更何況,對百姓來說寶鈔也算不上什麼良法。”
“啊?”朱雄英和徐允恭都驚呼出聲。
這話可就有點大逆不道了。
關鍵,陳景恪自己就力主推行寶鈔,現在又為何會說這樣的話?
陳景恪笑道:“不能理解對嗎?”
朱雄英和徐允恭同時點頭,太不能理解了。
陳景恪歎了口氣道:“有沒有寶鈔,對百姓來說有影響嗎?”
“沒有寶鈔還有銅錢,況且百姓本來就很窮,平日裡也用不到什麼錢幣。”
“沒有錢影響也不大,大不了用糧食、布帛交換物品。”
朱雄英反駁道:“朝廷不允許將糧食、布帛,當做錢幣使用啊。”
都不用陳景恪說話,徐允恭就出聲解釋道:
“民間其實一直都是以物易物,朝廷根本就管不了。”
見朱雄英無法理解,他想了想又說道:
“百姓種了糧食,如果拿去賣錢,會被糧商壓價,白白損失一部分。”
“所以他們需要什麼東西,都是直接用糧食換。”
“需要鐵器,就拿糧食去鐵匠鋪換。”
“需要布,就和會織布的鄰居換……”
“朝廷總不能派人去鄉下,挨家挨戶的盯著他們吧?”
說到這裡他忽然停住了,腦海裡閃過一道靈光,頓時明白了陳景恪的意思。
朱雄英則撓了撓頭,沒想到鄉下竟然是這種情況。
同時也隱約明白了一個現實,朝廷對民間的掌控力其實並不強。
不過這會兒他並未多想這些,而是問道:
“可是,寶鈔給誰用了?”
陳景恪說道:“給城市裡的人用了。”
“隻有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對錢的需求才比較大。”
“朝廷的禁令,真正約束的是他們。”
“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他們也有的是辦法規避。”
“沒有寶鈔,他們依然有彆的辦法來應對。”
“大不了使用粗製濫造的私錢,自古以來都是這麼過來的。”
“而有了寶鈔,他們還要承擔貶值的風險。”
“所以我才說,對於百姓來說,寶鈔還真不一定就是良法。”
朱雄英默然不語,他懂了,可心裡並不開心。
“既然寶鈔非良法,為何朝廷還要發行寶鈔呢?”
陳景恪說道:“因為寶鈔對朝廷有利……”
“如果朝廷的政策得法,也是能惠及百姓的,隻是沒有那麼直接。”
“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一時半會兒我也很難和伱講清楚。”
“等回去了,我再慢慢給你解釋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