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還真的從未正兒八經,教過他批閱奏疏。
所以,他自然是很感興趣。
於是祖孫和睦的一幕就出現了,老朱手把手教他處理政務,並講解為何要如此處理。
朱雄英學的很認真,一邊學習,還一邊和自己所學印證,感覺收獲良多。
其實朱元璋也一樣,自己單獨處理政務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
可教孫子的時候就不一樣了,尤其是朱雄英學懂一個道理,他就更感到開心。
漸漸的,他的想法也變了。
從原本想找個‘苦力’,到現在喜歡上了這種教學工作。
不過朱雄英年齡畢竟還太小了,見識遠遠不夠,心思也不夠成熟,慢慢的就積累了很多疑惑。
老朱確實不是一個好老師,他先是給朱雄英解釋,見解釋不通就拿出更多同類型的奏疏。
希望通過量的積累,來讓朱雄英明白其中的道理。
有些問題,確實可以用這種方式解決。
但有些問題這麼做,隻會加重疑惑,讓他更加的迷茫。
不過還好朱雄英不是悶葫蘆性格,有問題就去找陳景恪求教。
陳景恪雖然沒有學過教育學,但作為醫生,心理學是必學的。
再加上行醫過程中接觸的實際病例,網上看到的信息……
他對教育還是了解一些的。
對於朱雄英的很多問題,他都給出了解答。
有些問題暫時無法解釋,也會幫他開解。
有句話說的好,解決問題的速度,永遠趕不上製造問題。
老朱灌鴨式教學產生的問題,很快就超出了他的解決速度,朱雄英心中積累了大量的疑問。
這些問題,有些無所謂,靠著時間就能找到答案。
有些問題會影響到他的思維成長的。
沒有辦法,陳景恪隻能找到老朱,將問題講了一遍,然後苦口婆心的道:
“陛下,我知道您望孫成龍心切,可太孫才九歲啊。”
“您這樣教很容易出問題的……應該循序漸進慢慢教。”
“況且,我以為現在提高他的眼界,培養他的思維方式,比學會批改奏疏更重要。”
“您現在的教育方式,就是在扼殺太孫的自我個性啊。”
朱元璋不確定的道:“咱真的過了?”
陳景恪說道:“您想想,當年是如何培養太子的。”
這一對比,就更明顯了。
太子先接觸一些簡單的奏疏,等十幾歲學有所成,逐漸接手部分政務。
到朱雄英這裡,步子邁的就有點大了。
朱元璋尷尬的道:“嗐,是咱心急了點,以後會挑一些有特點的奏疏給他。”
說完,老朱心裡歎息一聲,偷懶計劃失敗。
之後他沒有再如這般教朱雄英,而是挑選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奏疏,拿給朱雄英讓他練手。
能不能給出解決方案不重要,重要的是讓他知道朝廷會遇到這方麵問題。
然後讓他思考,為何會出現這方麵的問題,如何解決。
如此一來,效果就出來了。
朱雄英輕鬆了不少,對國家的認識也更加清晰。
這其中陳景恪也出力甚多,經常幫他分析問題。
這天,朱雄英又拿著一份奏疏過來:
“景恪你快來看看這個,是工部拿出的治黃之策,你看看怎麼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