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何如此關注,藍玉的子嗣問題呢。
照理說,勳貴沒有子嗣豈不是更好。
人死爵除,直接少了一個掣肘。
然而並非如此,勳貴的存在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掣肘皇權,但也是皇權最有力的武器。
朱元璋對軍功集團,依然是以拉攏為主的。
徐達的女兒嫁給了朱棣,常遇春就更不用說了。
李善長的長子李祺,是臨安公主的駙馬。
傅有德的長子娶了壽春公主,他的女兒嫁給了朱棡的兒子朱濟熺。
馮勝的一個女兒嫁給了周王朱橚,一個女兒嫁給了常茂。
梅思祖的侄子梅殷,是寧國公主的駙馬。
藍玉唯一的女兒,嫁給了蜀王朱椿。
諸王的正妃,基本都是勳貴之女。
勳貴之間也相互聯姻——很多都是朱元璋主持的賜婚。
可以說,朱元璋通過聯姻,將皇室與功勳集團牢牢的綁定在了一起。
既安撫了功勳集團,又確保了國家的穩固。
藍玉沒有兒子,這是個不穩定的因素.
在古人的觀念裡,沒有兒子就沒有未來。
任你家財萬貫,兩腿一伸都是人家的。
藍玉也因此沒少被人嘲笑。
你英勇善戰,戰功赫赫?
可你沒兒子啊。
當一個人沒有了未來,是很可怕的。
他做事情會更加的肆無忌憚。
藍玉越來越驕縱,和沒有兒子有很大的關係。
對於朱元璋來說,沒有兒子的藍玉,是難以掌控的不穩定因素。
如果藍玉有了兒子,以他對子嗣的重視程度,這個孩子將會是他最大的軟肋。
到時候朱元璋就可以通過這個孩子,隨意拿捏藍玉。
而有了未來的藍玉,也將更加有動力去拚搏。
為大明創造更大的價值。
所以,朱元璋是希望他能有子嗣的。
老朱的這種想法和布局,不可謂不實用。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
朱標沒了。
朱元璋所有的計劃,所有的布局,都是圍繞朱標來做的。
朱標的死,可以說徹底打亂了他所有的計劃。
之前的種種布局,反而成了隱患。
朱允炆威望不足,壓不住下麵的人。
馮勝是周王的老丈人,藍玉是朱椿的嶽父,傅有德和朱棡是親家……
很多藩王的嶽父,都是軍中大將。
一旦局勢有變,想想都知道會是什麼後果。
不讓朱允炆當太孫,傳位給兒子呢?
給誰?
朱樉?拉倒吧,老朱又沒瘋。
朱棡?他確實有才,可性格太傲不適合當皇帝。
雖然經過朱標勸說有所收斂,但骨子裡的傲氣,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改的。
朱棣?確實還不錯,可朱樉和朱棡都不服他。
尤其是朱棡,估計秒秒鐘就能造反。
彆的兒子?
彆鬨了,除了他們仨,選誰這仨貨都會造反。
隻有選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其他人才不會說什麼。
更何況,當時朱允炆表現的確實很優秀。
但朱允炆當太孫的壞處就是,之前通過聯姻建立的關係網,就成了隱患。
怎麼辦?
隻能一個個清理掉。
優先清理和藩王有聯姻的大將。
反而是沒有聯姻關係,平時又比較低調的,保住了一命。
隻是老朱又一次失算了。
他幫朱允炆創造了一個有利條件,可架不住這孫子不當人啊。
他用命告訴了世人,飛龍騎臉是怎麼輸的。
一番騷操作,將皇位送給了朱老四。
不過不管咋說吧,最後皇位還是他老朱家的。
就是可憐了那一幫子打天下的老臣。
但反過來說,其實朱元璋也是希望,能和大家善始善終的。
他也不願意背上,‘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的罵名。
這一點,從他特意安排的,錯綜複雜的姻親關係,就可以看出。
然而,萬事不由人。
朱標的死,不但打亂了他的計劃,也徹底將他推向了深淵。
但這一世,嫡長孫朱雄英沒死,馬皇後也還活著。
朱標……額,雖然身體出了點‘小’問題,但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好的。
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可以放心大膽的布局。
不用再擔心前世碰到的難題。
所以,他很希望藍玉能有子嗣,對此事也非常上心。
幾次叮囑陳景恪,一定要想辦法幫幫永昌侯。
“以藍玉對子嗣的重視,若他真能生出兒子,必視伱為大恩人。”
陳景恪打趣的道:“他的大恩人應該是太孫才對,畢竟太孫可是用國運龍氣,替他擋了天譴的。”
提起那一番操作,朱雄英也很是得意。
當時他並未多想,下意識就說出了那番話。
現在想想,確實是神來之筆。
看著得意洋洋的二人,朱元璋心中非常的欣慰。
才這麼大,就能聯手將藍玉這樣的悍將,耍的團團轉,大明後繼有人啊。
尤其是兩人的關係,更是讓他滿意。
這不禁讓他想起了徐達和常遇春。
徐達有帥才識進退,能明了自己的心意。
很多時候倆人隻需要一個眼神,就能明白對方的意思。
這也是他最信任徐達的原因。
這種信任包含兩方麵,一是忠心,二是能力。
相信他不會背叛自己,更相信他出手沒有辦不成的事情。
常遇春則是他最喜歡的部下。
胸懷大誌,性情直爽,不改初心。
很多人功成名就之後,往往會變的比較惜身。
唯有常遇春,即便身居高位,依然每戰身先士卒衝鋒陷陣。
而且也同樣不爭不搶,很少惹事。
說起來,兩人相識的過程也算是一件趣事。
常遇春帶著老婆、小舅子藍玉來投,朱元璋一看這貨拖家帶口,就覺得他造反的態度不端正。
造反是將腦袋彆在褲腰帶上的買賣,你應該將老婆和小舅子安排好再來。
現在一看就知道,是為了混口飯吃才來的。
再加上之前常遇春是當土匪的,就更看不上了。
這種人,俺老朱不要。
常遇春也不是一般人,你不要都不行,我非跟著你不可。
就死乞白賴的跟在朱元璋後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