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謀高麗(1 / 2)

談話結束,並不代表事情就結束了。

相反,忙碌才剛剛開始。

朱標帶人對新稅法進行最後的完善,同時開始研究一條鞭法和攤丁入畝的細節問題。

陳景恪自然也沒辦法置身事外,每天都被拉過去一起探討。

眼見沒辦法躲清閒,他就將朱雄英也拉了過來。

美其名曰好好學習。

嘖,好兄弟就要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把朱雄英恨的咬牙切齒。

洪武十八年就這樣過去。

新一年皇帝率領文武百官,祭祀了蒼天、宗廟以及新建立的聖賢廟。

並且要求朝覲的各藩屬國使節,全部去祭拜聖賢廟。

還將此事定為永例。

以後凡藩屬國朝覲,必須先去聖賢廟祭拜華夏先賢。

這相當於是承認了他們的華夏身份,各藩屬國自然非常樂意。

陳景恪今年是少不了應酬的,畢竟身份不一樣了。

不管認識不認識的,一窩蜂的登門送禮。

有些他可以不理,有些必須親自接待。

不過還好,有福清幫他出謀劃策,省去了許多麻煩。

但總的來說,今年依然是他過的最累的一個年。

新年剛過完,皇帝就迫不及待的下達了一個命令。

清查人口和土地。

“此事由晉王負責,戶部協助,國子監負責丈量,其他各部門必須配合他們工作。”

“若有敢怠慢、阻撓者,嚴懲不貸。”

同時還下達了一條命令,傅有德替晉王坐鎮山西,耿炳文坐鎮陝西。

此令一出滿朝文武皆心中一凜。

清查人口和土地,此事可大可小。

往小了說,大家嘻嘻哈哈就過去了。

每年戶部都會統計一次數據,但這次統計具體是什麼情況,大家心中都懂。

很明顯,這次皇帝想要的是一個真實的數字。

否則也不會派晉王負責,晉王朱棡是什麼人大家可太了解了。

殺起人來連眼睛都不眨一下。

讓他負責,就是衝著殺人去的。

還命國子監丈量,這是為了杜絕地方官吏和大戶勾結作假啊。

事情大了啊。

大家都很清楚,私底下隱藏的人口和土地不在少數。

這要是查下來,恐怕不少人性命不保。

但沒人敢反對此事。

蓋因掌握人口和土地數據,是很正常的行為。

誰反對,誰就是心中有鬼。

不過還好,接下來朱元璋又做了補充:

“若有隱瞞人口土地者,限期主動上報衙門,可免於處罰。”

“若被朝廷查出隱瞞不報,嚴懲不貸。”

文武百官這才鬆了口氣,還好,皇帝給大家留了餘地。

不過心中難免又有些好奇,這不是皇帝一貫的行事風格啊。

以前那都是一通殺殺殺,現在竟然肯給人機會了。

眾人立即就想到了朱標。

莫非是太子求情了?

想來十有八九是了,除了太子還有誰能勸得動陛下呢。

皇後倒是也能勸得動,隻是她老人家一般是不插手政務的。

除非是事情鬨大了,群臣主動找她求情,她才會出麵。

所以最大的可能就是太子了。

太子殿下果然寬仁啊。

戶部。

看著正式下發的命令,曾泰歎了口氣。

上次問皇帝要了一大筆錢,幫助國庫度過難關,獲得了朝野的一致讚同。

本以為自己可以榮退,沒想到啊。

皇帝突然來這麼一手。

不論是人口還是土地,都歸戶部管轄,此次清查必然是以他們為主的。

而乾這個活兒,是會遭人恨的。

自己想要光榮退休的想法,看來是不可能了。

邱廣安看著自己的上司,心中充滿了同情。

這位尚書的任期,堪稱波瀾壯闊。

從他上任,朝廷就開始了接連不斷地變革。

寶鈔改革、軍改、政改、黃河改道等等,每一樣都需要戶部配合。

很多甚至就是戶部主持的。

為了完成這些變革,他可謂是殫精竭慮。

這三年肉眼可見的蒼老了許多。

雖然大家私下都喊他曾老摳,但心裡對他充滿了尊敬。

本以為變革完成,可以緩口氣兒了。

結果皇帝突然又要清查人口和土地,這是要把曾尚書往死裡用啊。

不過想到自己的處境,邱廣安心裡的同情又變成了苦澀。

尚書一般都是遙領,負責和皇帝溝通的,真正負責具體工作的是左侍郎。

所以這三年他的日子也不比曾泰好過。

這一次清查人口和土地,他也難逃罵名。

“哎。”想到這裡,他也重重歎了口氣。

皇帝真是,好用就往死裡用啊。

就不能換個人嗎?

聽到他的歎息聲,曾泰忍不住笑了起來:

“廣安呐,年輕人彆整天愁眉苦臉的,四十歲的戶部左侍郎,彆人羨慕都羨慕不來。”

邱廣安苦笑道:“您老不也唉聲歎氣的嗎,這感覺屁股下坐著的不是左侍郎椅子,是火山口啊。”

曾泰意有所指的道:“你真不想背負這個罵名?”

邱廣安心下一喜,說道:“您老有辦法?”

曾泰恢複了戶部尚書的從容,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說道:

“辦法多的是,老夫隨便給你指派個差事,就能讓你置身事外,但伱確定要這麼做嗎?”

邱廣安愣了一下,馬上反應過來,慷慨激昂的說道:

“正值朝廷用人之際,我豈能因為區區罵名就退縮。”

“我必將全力輔佐晉王,完成人口和土地的清查工作。”

曾泰笑道:“這才對嗎,陛下雄心勃勃欲要開創盛世,瞻前顧後之人又豈能入得了他的眼。”

邱廣安除了苦笑還是苦笑,想入皇帝的眼,可太難了啊。

但在罵名和前途之間,他依然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後者。

曾泰突然感慨道:“我在戶部尚書的位置上,坐了三年半了。”

“如果能做滿今年,就足足四年半。這在咱們洪武朝,也找不出幾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