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河西戰略(2 / 2)

“隻是大明之前封了五個蒙古王公為關西衛所首領,如果現在攻打他們,恐怕會引起康藏王公的恐懼。”

現在大明對康藏和嘉峪關以西,采取的都是羈縻製度。

康藏冊封的是藏人王公為衛所首領,關西那邊則是蒙古王公為首領。

名義上遵從大明號令,實際上就是割據實力。

但不管怎麼說,這些人都臣服大明了,也獲得了皇帝的冊封。

現在貿然出兵打他們,就是食言而肥。

朝廷一旦失信於人,後果是很嚴重的。

尤其是會讓康藏王公產生唇亡齒寒之感。

你們今天敢背棄盟約攻打關西,明天是不是就要來打我們?

到時候他們要是反叛,大明怎麼辦?

派人去高原上攻打他們?

彆鬨了,眼下那裡對大明沒有什麼開發價值,隻要保持名義上的所有權就足夠了。

派兵去打,得不償失。

等將來火器發展成熟再去打,會變得更加簡單。

陳景恪自然也考慮過這一點,說道:

“關西共有七個蒙古王公,臣服的有五個,還有哈密王和豳王兩部未臣服。”

“讓晉王出奇兵去打他們兩部。”

“同時,派大軍出嘉峪關,和晉王配合裡外夾擊,震懾關西五衛。”

“關西五衛是大明的臣子,河西走廊也是大明的疆域。”

“朝廷派遣流官去治理,完全是合乎禮法的。”

“而且大明已經廢除了衛所製度,關西五衛也該遵照朝廷法令廢除了。”

“如果他們配合,還能給他們一個善始善終。”

“如果不配合……想要收集他們和蒙古勾結的證據還不簡單嗎。”

根本就用不著偽造,作為蒙古王公,雖然向大明稱臣,可依然保持著和北元的聯係。

雙方之間的貿易往來更是頻繁。

朝廷不追究什麼事情都沒有,追究起來這些都是勾結敵人的罪證。

以前大明沒能力追究,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現在有能力了,隨時都可以收拾他們。

蔣瓛很是震驚,沒想到他們要商量的竟然是如此重大的事情。

而且,他們是太孫和太孫伴讀啊,竟然已經能決定如此大事了。

想到這裡,他的腰不禁又彎了幾分。

牛二虎倒是習以為常,而且他對真實情況了解更清楚。

這種大事真正拿主意的是陳伴讀,太孫不過是參與一下,提提意見而已。

朱雄英說道:“我擔心的還是康藏王公,朝廷可是在高原上封了三個衛所的。”

陳景恪胸有成竹的道:“隻要師出有名,問題就不大。”

“他們肯定會受到驚嚇,隻需派人去安撫即可。”

“就告訴他們,朝廷已經廢除衛所製,他們的也要廢除。”

“不過考慮到他們對朝廷的忠心,不會剝奪他們的權力,而是改封為土司。”

“但也要警告他們,不可三心二意,不可與大明的敵人交好。”

“既然封了土司,就要完全按照土司製度來。”

“大明會往高原派遣宣政使,各部必須配合他們的工作,否則視為反叛。”

朱雄英連連點頭,說道:“這個辦法好,如此恩威並施,高原上那些王公定不敢在生事。”

陳景恪話鋒一轉道:“就算他們生事也無所謂,現在的高原可不是唐朝時期了。”

唐朝時期氣候偏暖和,高原上的凍土融化,能種植更多的糧食,放養更多的牲畜。

人口也大量增加。

再加上又出了雄主和能臣,才有了強大的吐蕃。

隨著小冰河期的臨近,高原受到的影響更大,農業和畜牧業都遭受了重大打擊。

再加上腐朽的統治階級內亂,造成的政局動蕩,最終導致吐蕃滅亡,高原再次陷入四分五裂。

一直到現在,高原依然處在分裂狀態。

大明設立的三個衛所,就是三家比較大的王公勢力。

在這三家之外,還有很多彆的勢力,一直想取而代之。

“如果他們真的敢反叛,都不用大明出兵,自有其他部落的人出手滅了他們。”

“然後拿著他們的頭顱向大明邀功,以求能取代他們的位置。”

話說到這裡,大的方針戰略就已經確定。

剩下的事情,就交給具體的人去做了。

之後他們又在城樓上看起了熱鬨,畢竟今天是帶徐妙錦出來玩的,不能掃了她的興致。

一直到使節團返回城內,他們才意猶未儘的離開。

接著又在城內遊玩起來。

經過一年的發展,洛陽城的人口已經達到四十萬,正式超過了應天。

但絲毫沒有應天城的擁擠感。

除了部分人口區域人口較為密集,大部分地方人還是顯得有些冷清。

不過這也正常,畢竟百萬人的規模,不是那麼好填充的。

而且越往後人口增加的就越慢。

原因很簡單,最開始為了快速填充人口,移民的標準很低。

隻要身家清白,有一技之長就可以過來。

等人口達到一定數量,就會提高標準。

越到後麵,想要在這裡落戶就越難。

陳景恪說道:“作為京師,必然是人口彙聚之地,常住人口有五六十萬就差不多了。”

“要給流動人口留下足夠的空間。”

徐妙錦說道:“四十多萬的冗餘,流動人口有那麼多嗎?”

朱雄英自信的道:“你等著瞧吧,最多二十年,洛陽的總人口就會突破百萬。”

“到時候咱們就要發愁,如何才能裝得下更多人口了。”

陳景恪頷首道:“百萬人口是洛陽城的極限,不是大明首都的極限。”

“不過還好,在修築洛陽城的時候,就已經考慮過這個問題。”

“周圍預留了大片的空地,若有需要,隨時可以修建衛城分流人口。”

朱雄英說道:“這就叫提前量,直接將計劃做到了五十年後……”

徐妙錦敬佩的道:“老師高瞻遠矚,讓人佩服。”

朱雄英撇了撇嘴,早知道就不提這一茬了。

在外麵轉悠了大半天,三人才返回皇宮。

徐妙錦去了坤寧宮,陳景恪和朱雄英則去乾清宮,找朱元璋和朱標商量調整戰略的事情。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