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就是不會。
不懂裝懂去給人治病,是要出大事兒的。
即便現在不怎麼給人看病了,這種性格也一直在影響著他。
至於找誰來幫他一起完善這種思想,現在還沒有合適的人選。
方孝孺也隻是備選項之一。
這麼多年未見,誰都不知道他變成了什麼樣子。
萬一兩人的思想相衝突呢。
但不管找誰來幫忙,都要自己肚子裡有貨才行。
“所以,接下來幾年,我會將更多心思放在研究百家學問,尤其是儒家學問上麵。”
“力求早日拿出完整的框架,然後才好找人一起完善。”
馬皇後意外的道:“你不準備自己完成這套思想?”
陳景恪搖搖頭,說道:“能力有限,勉強搭建個框架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最終完善實在無能為力。”
眾人都非常震驚。
算學、醫術之類的也就罷了,這可是正兒八經稱子封聖的機會。
竟然也願意分給彆人?
正如前麵所說,沒人認為他做不到,隻以為他在謙虛。
那麼他為何要這麼做?
答案隻有一個,他想儘快讓這套思想問世,早日為大明所用。
該是何等的胸襟,才能做出這樣的決定?
朱標不禁動容,再次說出了那句話:
“景恪,真君子也。”
朱雄英情不自禁挺直了胸膛,看到了嗎,這就是我總角之交。
――
兩位親王凱旋帶來的熱度,持續了半個月才消散,但帶來的政治影響力卻更加深遠。
皇帝的親兒子能戰善戰,意味著對軍隊的掌控能力更強。
誰再想搞什麼請願、逼宮、消極對抗,都很難威脅到政權穩定性。
原本還想沉默對抗新政的官吏,默默的放棄了這個念頭。
利益受損,總比被滅族要強不是嗎。
包括很多之前一直未能深入的政策,進度也陡然加快了許多。
比如人口鬆綁政策。
朝廷取消了匠籍,但很多地方依然在變著花樣的奴役工匠。
奴仆要簽訂契約,但實際上依然有大量人家在使用賣身契,衙門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那些官吏以為自己做的隱蔽,事實上朝廷早已經心知肚明。
隻不過以前需要操心的事情太多,無暇顧及。
朱標監國,政策開始轉向休養生息、深化革新,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百官也明白風向要變了。
隻是他們習慣了這種作為,再加上僥幸心理作祟,依然我行我素。
兩位親王統兵,同時大獲全勝,著實震懾到了他們。
很多時候就是這樣,講道理遠不如震懾來的有用。
也就在這個時候,朱元璋突然開始頻繁召見朝中重臣,重點是勳貴。
徐達、馮勝、藍玉、傅有德、李善長等等。
同時還對鎮守地方的將領進行了替換,很多中樞關鍵位置也換了人。
明眼人一眼就看出了端倪,替換上來的全都是太子一係的人。
雖然父子倆共用一套班子,但總有親疏遠近。
朱標也有自己親近信任之人,這是難以避免的。
隻是以前父子關係和諧,大家也就沒有特彆加以區分。
現在突然大規模的,讓太子黨羽掌管重要位置,太反常了。
怎麼看像是在搞政權交接一樣?
如果不是老朱依然正常上早朝,召見群臣,大家都以為太子政變了。
也不是沒有人想過,皇帝是不是要禪位給太子?
但這個念頭剛冒出來就被自己否認了。
原因很簡單,權力這東西一旦粘上就很難放的下,更不容許彆人染指。
親父子也不行。
大明三代君主關係和睦,確實是史上獨一無二的盛況。
然而眾人依然不認為,朱元璋會活著禪位。
更何況現在他身體狀況良好,精氣神甚至比很多年輕人都充足。
彆的不說,後宮關係可是很和諧的。
在這種情況下,他怎麼會禪位,怎麼舍得禪位?
但不論大家怎麼懷疑,這種人員替換依然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且因為都是熟麵孔,幾乎沒有引起什麼動蕩。
時間不知不覺就進入九月份。
當大家都已經習慣了這種人員替換的時候,朱元璋突然對外宣布,他要禪位給太子。
一時間朝野震動。
這可是皇位交替啊,曆來都是大事。
不過和之前朝代不同,百姓在震驚之餘,很快就接受了這件事情。
皇帝太子太孫那都是明君,誰當皇帝都行,老百姓不擔心他們瞎折騰。
真正無法接受的,是官僚集團。
因為這超出了他們的認知。
皇帝竟然真的要禪位?
他是怎麼舍得的?
還是說他被太子一黨給控製了?
但大家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朱元璋不是李淵,朱標也不是李世民。
排除所有不可能,那最後一個可能即便在不靠譜,也是唯一答案。
朱元璋是真的想禪位。
此時再回頭看,其實此事早就有端倪了。
幾次讓太子監國,尤其是去年那一次,直接就不管事兒了,所有的軍國大事儘歸太子處置。
這很可能就是一次試運營。
而朱標做的也非常好,甚至可以說堪稱完美。
今年大明四海升平,唯一的心腹大患北元又被趕到漠北,漠南再無蒙古鐵騎的蹤跡。
可以說是禪位最合適的時機。
至於為什麼要活著禪位,並不難理解,確保皇權穩定交替。
想一想就知道了,皇帝活著禪位給太子,將會帶來多大的好處。
可還是那個問題,為什麼?
朱元璋就真的一點都不留戀皇位?
曆史上活著禪位的皇帝也不是沒有,遠的不說,宋朝就有一位。
宋高宗趙構禪位給養子宋孝宗趙?。
不過趙構那隻是走個形式,實際上國家大權還是掌握在他手裡。
可朱元璋不一樣,他提前讓太子的黨羽接管了國家大權。
這就是真正的全麵交權啊。
他是怎麼舍得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