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再造乾坤
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內閣的擴權,是朱標登基後的第一把火。
燒的可謂是相當熾熱。
不但把自己的口碑無限拔高,還極大的刺激了百官的積極性。
畢竟丞相之位對文武百官的吸引力,是無與倫比的。
雖然內閣不是丞相府,可在某種意義上具備丞相府的功能。
內閣學士不是丞相,卻在一定程度上,扮演著丞相的角色。
六部堂官不一定能在史書上留名,但當內閣學士不一樣。
即便入閣之後沒有做出任何成績,僅憑這個位置,就能在史書上留下一筆了。
僅此一點,就足夠讓無數人前赴後繼了。
新內閣正快速的進入狀態。
一直在降低自己的危險性,如此皇帝才不會去懷疑他。
能不能把權字去掉,就看他的能力了。
不過連續提拔有違官場規矩,所以他的戶部尚書前麵帶著一個‘權’字。
此時李善長入閣,他們就想要拿回來。
朱標就任命一個叫裴有為的人暫代這一職務。
這裡還發生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小插曲。
而是整個中樞的運作模式都要跟著調整。
從幕僚機構向國家的決策機關轉變,不是一道聖旨換幾個人就能完成的。
陳景恪在朝廷的地位,大家都心知肚明。
各部堂級衙門的人員也做出了微調。
結果還沒等到他轉正,邱廣安先入閣了。
吏部掌管官員任免升遷,盯著的人可是不少。
不過也幸好有他們兩個在,威望足夠高,與各衙門進行對接的時候,沒有誰敢推諉阻攔。
此人的升遷堪稱當世奇跡,幾個月前他還在地方任職。
權力最容易改變一個人的心性,陳景恪卻始終保持清醒。
眾人都非常的驚訝。
此時不過是將他們轉正。
徐達私下詢問陳景恪緣由。
即便有徐達和李善長來掌舵,依然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計官的底子還是薄,找不到足夠資曆的人當戶部尚書,就隻能再次提拔他。
事實上,朱標早就為完善內閣做準備了,比如半數內閣行走,早在數月前就已經確定。
邱廣安利用階梯收稅的契機掌控了戶部,因為缺人,就將他調到戶部任職。
因為皇帝不會懷疑他有私心,反而更容易接受他的變法。
以前是儒家掌控,被李善長硬生生給奪走。
再加上徐達和李善長的輔佐,半個月後就已經可以正常處理公務。
其他各衙門也進行了調整,這裡就不一一贅述。
以此來影響皇帝的決策,實施變法計劃。
邱廣安入閣,戶部尚書的位置空了出來。
皇帝掌握吏部,天經地義的事情,對此儒家也隻能悻悻的接受。
陳景恪是這麼回答他的:“我不入內閣,反而能更好的施展自己的能力。”
就是暫代的意思。
而且他也不是什麼都沒做,一直在加深和皇家的羈絆。
自認為有資格一窺閣臣寶座的官吏,無不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就算年齡小不能入閣,給個內閣行走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吧?
然而,朱標拿出的名單裡,卻沒有他的名字。
沒權沒勢,對皇權沒有任何威脅,有什麼可懷疑的?
徐達沉默片刻,目光裡充滿了敬佩。
然而朱標怎麼可能會給他們這?機會,任命了自己的親信擔任吏部尚書。
沒多久就因工作突出,暫代戶部侍郎一職。
比如,李善長入閣,吏部尚書的職務就自動卸任了。
當個內閣首輔太誇張了,但入閣是沒問題的。
當然了,這麼做的前提,還是以前基礎打的好。
馬太後、朱標、朱雄英,三代人的救命恩人。
後來一直本本分分,就算是私心也是擺在明麵上,逐漸獲得了皇家的信任。
換個人過來,想模仿也模仿不來。
同樣的變法,他提出來,即便有些離譜,皇家也會認真考慮。
彆人提出來,很可能直接小命就沒了。
這其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長時間培養出來的信任。
而陳景恪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維護這種信任。
這比當什麼內閣大臣,更加有意義。
――
新內閣日漸完善,已經可以正常處理各種公務。
就在徐達和李善長兩人,以為自己可以隱身的時候,朱標拿出了大明版政府工作計劃。
看到那厚厚一摞子資料,兩人頭皮發麻。
他們怎麼不知道,朝廷有這麼多事情要做?
中樞的工作確實比較繁忙,可也沒這麼多吧?
地方衙門的工作就更少了,仔細說起來就兩件事情,安民和收稅。
至於什麼勸課農桑、興文教……這些都不是必須的。
隻要老百姓不造反,能按時把稅收上來,就是一名合格的官吏。
新皇到底是怎麼想的?從哪弄出這麼多活兒乾?
不,應該說陳景恪是怎麼想的……
懷著這樣的疑惑,兩人翻開了工作計劃。
越看就越是震驚。
原來還可以如此治理國家……
如果真能實現這上麵所寫,那大明將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
這就是你心中的世界嗎?
兩人看向陳景恪,同時想道。
朱標看他們震驚的樣子,猶如看到了當初的自己。
在沒有看到這份計劃之前,誰能想到國家還可以這樣建設?
“兩位,對這份計劃有何意見?”
李善長深吸口氣,說道:“歎為觀止……敢問這份計劃可是陳伴讀所作?”
朱標頷首道:“確實是在陳伴讀的建議下所作。”
李善長由衷的道:“陳伴讀真乃亙古第一經天緯地之才也,老夫自愧不如。”
陳景恪謙虛的道:“韓國公謬讚了,晚輩愧不敢當。”
徐達也說道:“若真能依計劃所行,大明將開創前所未有之盛世。”
朱標說道:“哦,魏國公以為此法可行?”
徐達遲疑了一下,說道:“以現今官吏的能力,恐怕無法執行如此複雜的計劃。”
讓那些一心隻讀聖賢書的官吏,去安民、收稅還行。
去發展地方經濟,那不是扯的嗎?
朱標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嚴肅的道:
“我知道,這份計劃對大多數官吏來說,過於複雜了。”
“所以才需要內閣根據實際情況,製定可行的實施方案。”
“慢慢的刺激官吏主動學習,去適應這份計劃。”
“如果我們不去做,官吏永遠都不會進步。”
“我們從當下做起,或許會很難,但十年二十年後,世界就會變得大不一樣。”
換成一般人,大概率會被他說的熱血沸騰。
然而麵前這兩位哪個不是官場老狐狸,並不為所動。
李善長提出了另外一個問題:
“現有的官吏人手也不夠。”
一個縣正式的官員才四個,其他都是吏。
靠這四個人去負責這麼龐大的計劃,也忙不過來啊。
“若要執行這些計劃,就要增加職務……職務增多就會增加朝廷的財政負擔……”
朱標讚道:“韓國公目光如炬,現有的官員配置,確實不足以滿足新計劃的需求。”
“所以,完善衙門官吏配置,也是接下來需要做的事情。”
“官吏增多確實會加重朝廷的財政負擔,可一旦他們起到作用,就能為朝廷創造更多的價值。”
“可是……”徐達還想說什麼,卻被李善長給攔住了。
“陛下所言甚是,不能畏懼眼前的困難就躊躇不前,萬事都要試一試才知道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