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人才掠奪計劃(2 / 2)

“隻有讓我們的學問名揚天下,方才不愧對諸位的厚愛。”

眼見人群又要鬨起來,他提高聲音說道:

“然,隻靠我一人,是很難做到的。”

“所以我會挑選一些學子,與我一起回中原,去宣揚唯物之學。”

“嘩。”現場瞬間炸開了鍋。

這次不是為了反對,而是驚喜。

竟然有機會和方文宗一起去中原?那可是太好了啊。

很快大家都再次看向方孝孺,目光裡充滿了熾熱。

不隻是年輕人,就連很多大儒都心動了。

中原在華夏文化圈裡,具有神聖般的地位。

誰不想去那裡見識一番呢?

如果能留下一些聲音,那就真的死而無憾了。

以前他們不敢去,也沒機會去。

現在機會突然出現在眼前,誰又能不心動呢。

方孝孺顯然早就有所謀劃,他宣布為了公平起見,讓年輕人比試一翻。

成績最好的跟隨他一起去大明。

沒被選到的也不要傷心,等他們在那邊站穩腳跟,大家都有機會去。

至於大儒,就不能用考試來選拔了。

而是把大家叫到一起互相商議了一下。

方孝孺拿出了同樣的說辭,等站穩腳跟,所有人輪番去。

如此很快就拿出了一份名單。

二十位大儒學者加三百優秀學子,將跟隨他一起前往中原。

葉雲流很是吃驚:“老師,為何要帶如此多人回中原?恐不好管理啊。”

方孝孺露出一個儘在掌握的笑容,說道:

“你是我的親傳弟子,有些事情告訴你也無妨。”

“朝鮮雖然已經並入大明,然時間太短,人心依然有隔閡。”

“其中讀書人最為嚴重。”

這是很正常的,越是讀過書的人,族群意識就越強。

想要徹底融合他們,就更加的麻煩。

尤其是大明和朝鮮之間,還遠隔重洋。

地理上的距離,也會加重這種隔閡。

時間長了,他們甚至會再次生出獨立之心。

“如果我把朝鮮國優秀的年輕人,全部帶到中原。”

“朝鮮本地的文化就會漸漸沒落,而這些年輕人去中原接受教育,自然就會心向大明。”

“如此,就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讓朝鮮國永為大明藩屬。”

葉雲流震驚的瞪大雙眼,他沒有想到自家老師竟然還有如此深的謀劃。

等反應過來,由衷的道:“老師深謀遠慮,學生佩服。”

方孝孺笑道:“這其實是我和那位陳伴讀一起商量好的策略……”

雖然他數年沒有回中原,但和陳景恪的聯係從未斷過。

除了交流學問,還商量了很多政治問題。

其中就有吸引四方人才入中原的方案。

將對方的人才吸走,時間長了他們的文風必然會黯然無光。

而那些人才去中原學習華夏文化,自然就親近大明。

他們選擇留下,能為大明的建設添磚加瓦。

如果他們帶著一身所學回國,那就是華夏文化的宣傳員。

如此一來,他們本國就很難在發展出獨立的思想,永遠和華夏一體。

而朝鮮王國,是大明藩屬裡除日本外文化最興盛的國家。

如果能在這個國家,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掠奪機製,其他藩屬國基本就沒難度了。

而恰好方孝孺在這個國家擁有者獨特的地位。

如果不好好利用一下,那就太對不起他方文宗的頭銜了。

所以他才會如此高調的返回大明,就是等著朝鮮文壇來挽留自己。

然後他順勢宣布,帶領一批優秀人才,和他一起去大明宣揚唯物學。

“大明那邊已經做好準備,等為師回到洛陽,立即就建立一座書院。”

“然後源源不斷的從朝鮮王國吸納人才……”

他所說的書院就在洛下書院旁邊,房子已經建好就等他回去了。

對於如此深遠的謀劃,葉雲流歎為觀止,並佩服的五體投地。

去大明的人選確定之後,很快就乘船出發了。

不過方孝孺卻沒有跟隨大部分一起走,而是準備先去一趟遼西。

葉雲流很是不解,什麼事情比回洛陽開書院還重要?

等到達目的地,他頓時就明白了緣由。

來拜訪解縉。

去年被貶到遼西泰寧縣為官,他內心很是激憤。

不過他本身並不是那種自暴自棄的人,心裡反而憋著一口氣。

將我貶到這裡,那我偏偏要做出一番成績,然後榮耀回歸朝堂。

他唯一擔心的,是遼西文教很差,沒有人能交流學問。

誰知赴任之後就聽說了方孝孺的大名。

在大明的時候,他就知道這個儒家的異類。

作為傳統的儒家文人,他對方孝孺不討厭但也不喜歡。

如果是在中原,他肯定不會主動和對方打交道。

但到了這種地方,也就沒那麼多講究了。

於是就找來了幾篇方孝孺的文章觀看。

這一看不要緊,震驚的差點從椅子上摔下來。

唯物學?

這是要和理學劃清界限……不,這是要另起爐灶,開山立派啊。

此時他對方孝孺的觀感徹底扭轉。

難怪其當初如此的鋒芒畢露,是有資本的啊。

接著,解縉就四處收集方孝孺的文章加以研讀。

對唯物學了解越深,他就越是佩服。

期間自然也產生了很多疑問,於是就試著寫信給方孝孺求教。

本來他以為對方一代文宗,不會理會自己這個末學後進。

哪知道沒多久就收到了回信。

很厚,耐心的解答了他所有的疑問,並且還送了一套文集給他。

這讓解縉開心之餘,對方孝孺更加的尊敬。

之後雙方就保持著頻繁的書信往來,自然而然就成了至交好友。

事實上,方孝孺也被解縉的深厚學問折服。

否則以他的性格,不會如此重視對方。

之前因為俗務纏身,沒辦法親自來拜訪。

這次終於有了機會,自然要過來見上一見。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