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強化錦衣衛?(2 / 2)

瞅瞅,要不還是朱標會說話。

將事情的性質,從為自己爭口氣,上升到了為往聖繼絕學層麵。

其他人自然知道這時候該說什麼,紛紛吹捧陛下聖明什麼什麼的。

其中吹捧最熱切的,是三名儒家出身的學士。

編書的主力自然是他們這些文人,這是妥妥的功績和聲望。

隨著變革的進行,理學的地位被客觀現實倒逼的必須做出改變。

最讓他們難安的還是方學的出現,直接動搖了理學的統治地位。

按照常理來說,這個速度不應該如此快。

在這個年代學問傳播速度很慢,方學想打開局麵,至少需要十年二十年時間傳道。

這也意味著,不論方學多麼優秀,想動搖理學的地位都需要數十年的時間才行。

然而大明周報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

它的銷售渠道遍布全國每一個縣,也就意味著可以在短期內,將某種信息傳遞給全國百姓。

每一期周報上,都會刊登幾篇方學的文章。

全國的讀書人都知道,大明出現了一種新學說,名為唯物學。

理學自然不會坐以待斃,他們試圖強迫翰林院,不要刊登方學文章。

解縉可不慣著他們,當場拿出了朱標的親筆題詞:

忠君愛國、廉潔奉公、守法為民、公正真實。

十六字真言一出,這群大儒立馬不吱聲了。

沒辦法,他們隻能寫文章對方學進行全方位批判。

然而不論是批判也好,唾罵也罷,抵製也好,都無法阻擋方學的擴散。

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了唯物學。

而且,有句話叫理越辨越明,尤其是在朝廷主持公道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理學大儒的批判,反而幫助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唯物學。

其結果就是,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唯物學。

當然,那些人選擇唯物學,還有另外一個原因。

朝廷的支持。

朝廷是沒有直接亮明態度,可允許方學在周報上刊登,就是最好的表態。

既然朝廷支持,那自然就有人去學,一切都是為了更好的做官。

雖然現在理學依然強勢,可方學也已經站穩腳跟並迅速的發展。

一家獨大的局麵即將被打破。

現在理學急需一個大動作,重振自家的聲威。

編寫一部巨著,簡直再合適不過了。

所以,陳景恪的這個提議,可以說毫無阻礙的全票通過了。

本來朱標計劃,在翰林院內部設立一個機構,召集三五百人進行編撰。

然而陳景恪卻直接將這個數字擴大了十倍:

“先輩留下的書籍浩如煙海,三百六十行每一行都關係國民生計……”

“我們既然著手編寫這部文獻,那就做到最好……三五百人根本就不夠用。”

“我建議,從全國挑選各行各業的佼佼者,齊聚洛陽編撰此書。”

“人數暫時就定為五千。”

五千?眾人都震驚不已。

本來他們以為,這次修書最多也就是宋朝《太平禦覽》那種規模。

雖然也是大功一件,可有先賢事跡在前,總歸是少了點震撼。

現在才知道,自己還是太低估陳景恪的氣魄了。

五千人參與,堪稱史上之最啊。

兩相比較,《太平禦覽》就不值一提了。

然後就是隱隱的興奮。

如此龐大的人數,此書的規模將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若編成,必將是華夏文明一大盛事。

對所有參與人員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榮耀。

怎麼說呢。

總編纂有資格在華夏史書上單開一頁,普通的參與人員,也能在族譜上單開一頁。

但……

朱標皺眉道:“這……規模如此之大,所需費用定然不小。”

“現在朝廷到處用錢,若是因此耽誤了變革就不好了。”

陳景恪笑道:“陛下無需擔憂,現在朝廷不缺錢。”

“要考慮的是如何合理的讓這些錢糧流動起來,變成實實在在的物,為世人提供便利。”

說到這裡,他朝朱標使了個眼色。

朱標雖然不明白他要做什麼,但出於信任還是點頭道:

“也好,那此事就暫時這麼定下了,具體該如何做咱們下去再詳談。”

諸位大臣都非常激動的齊聲讚頌陛下聖明。

之後眾人又討論了一些彆的事情,今日的會議才算結束。

然後三名儒家學士一溜小跑的離開了,顯然是要去將這個好消息公之於眾。

等人都離開之後,朱標才問道:

“景恪,你又在打什麼鬼主意?”

朱元璋和朱雄英也向他看來,編書還能有什麼彆的目的不成嗎?

陳景恪這才將原因和盤托出。

“那些大儒在地方具有廣泛的影響力,能影響到國家政策的施行。”

“事實上,他們已經在利用自己的影響力,阻礙新政和新思想的推行。”

“南洋那邊的局勢已經達到了臨界點,我估計那些土著勢力馬上就會有所行動。”

“到時候朝廷出兵南洋,正式施行大分封,必然會遭到儒生的反對……”

“編寫這部文獻,既是對他們的一種安撫,也正好借機把他們全都弄到京城看管起來。”

到了京城可就由不得他們了,離開了地方,他們就是沒牙的老虎。

再難阻撓新政和新思想的推廣。

這個方法不是陳景恪首創,而是老祖宗的智慧。

從漢朝開始,朝廷強勢的時候就會找各種借口,強行把地方富戶遷徙到京城周邊居住。

包括地方上有名的賢人,也會被強行征召入京為官。

這麼做的目的,自然是為了削弱地方政治力量,強化中央集權。

陳景恪不過是根據大明的實際情況,活學活用了一下而已。

既削弱了地方政治力量,為變革掃清了障礙。

又可以集中文人的力量編修書籍,儘可能的將老祖宗留下的財富保存好。

上輩子《太平禦覽》、《永樂大典》等文獻散佚,可以說是華夏文明巨大的損失。

至於《四庫全書》,說是修書實為毀書。

好不容易逃過各種天災人禍,保存下來的書籍,都毀在了滿清手裡。

這一世,陳景恪必然不會再讓類似的事情重演。

等這部文獻編纂好,他會用活字印刷術印上幾千套。

然後在全國各地修建圖書館,將這套書籍放在裡麵。

不光是這部文獻,其他所有的藏書能刊印的,就儘可能多的印刷出來。

每個地方都藏一套。

就不信還能全都失傳嘍。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