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勿謂言之不預也(1 / 2)

第411章勿謂言之不預也

因為方孝孺的文章,一個話題突然就變得火熱起來。

那就是,夏商周的分封和後世的分封,到底有什麼區彆。

有人認為,區彆是有的,但遠沒有那麼大。

其本質還是勳貴集團分餅子,尊王攘夷隻是一個巧合罷了。

況且,尊王攘夷的概念本就是齊桓公提出來的,和夏商周的分封沒什麼關係。

除此之外,他們還把《華夏簡史》搬了出來。

這上麵有夏商周時期的封國分布圖,有些封國確實與四夷接壤,後來也通過對四夷的兼並壯大。

可更多的封國,就處在中原土地上。

我們不能罔顧事實。

也有人認為,三代分封就是基於尊王攘夷的思想提出的。

他們也沒多說,就將《左傳》給拿了出來。

“分封建國,以潘屏周。”

這句話和尊王攘夷其實是一個意思。

他們據此做出推論,齊桓公的‘尊王攘夷’思想,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從古人那裡借鑒來的。

為什麼他提出‘尊王攘夷’,其他諸侯國都不敢反對?

因為這本身就是他們這些藩屬國能存在的法禮基礎。

反對‘尊王攘夷’,就是反對夏商周分封。

作為一個藩屬國,反對分封,那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嗎。

《左傳》的地位毋庸置疑,一下子就將反對之人堵的說不出話來。

而且左傳裡麵相關記載非常多,可見這話不是隨便說的,而是一種普遍思想。

不過反對派依然不願意徹底認輸,他們承認夏商周分封有“尊王攘夷”的意思。

但也不能否認其分餅子的事實。

否則,你怎麼解釋他們在中原分封了那麼多諸侯國?

對此,支持派也不好反駁,因為這就是事實。

《華夏簡史》上寫的清清楚楚,現在是個讀書人,都對這些東西耳熟能詳。

但就在這時,有人提出了一個理論,雙層防線。

將最有能力的諸侯,分封在四夷邊境,作為周王室的最外圍防線。

由他們抵擋蠻夷的侵擾。

齊國、燕國這些諸侯國,都是為此而封的。

然後周王室又在邊境諸侯國的後方,分封了許多諸侯,形成了第二圈防線。

第二圈防線的諸侯國實力相對較弱。

但有邊境諸侯國抵擋外敵,他們可以安心發展,生產更多的物資。

他們生產的物資,可以更好的支援邊境諸侯國。

讓邊境諸侯國可以全力與四夷作戰。

特殊時刻,比如邊境諸侯國一旦失守,第二圈諸侯國能頂上去。

就算打不贏,也能為周王室爭取調兵的時間。

周王室居天下之中,手握中原膏腴之地,沒有安全隱患,可以安享天下。

即便發生了犬戎之亂,也有諸侯國來救援,讓周王室又苟延殘喘數百年。

這個理論一出,本處於劣勢的支持派頓時就興奮起來。

看看,看看,這才是真相。

老祖宗什麼都想到了,都是後人把經給念歪了。

反對的一方則嗤之以鼻,古人能想到這麼多?

然而此言一出,就猶如捅了馬蜂窩一般。

啥意思?侮辱古人,羞辱先賢是吧?

祖先就是厲害,要不然夏商周國祚能那麼長?

要不然後人依然在使用周禮?

沒有周公,哪有今日的華夏文化?

大帽子一扣,反對派立即潰不成軍。

支持派乘勝追擊。

古人的智慧超乎你的想象,很多東西他們都想到了,隻是太多被遺忘了。

還有一些被刻意曲解了。

夏商周的分封,就是非常完美的製度,事實擺在眼前你有什麼可狡辯的?

吵著吵著,話題就跑歪了,變成了要不要複興周禮。

如果複興周禮該怎麼實施。

總之,大家為了一些有的沒的,打不完的口水仗。

普通讀書人隻是習慣性參與,並沒有意識到,他們成了彆人手裡的工具。

一個話題能在京城被炒作起來,背後往往有推手。

而推手炒作這些話題,自然是有其政治目的。

但他們不知道沒關係,有些人知道。

朝中那麼多大臣,但凡政治敏銳度高的,都察覺到了事情的異常。

他們開始思考,這幕後推手是誰,目的是什麼?

話題起源於方孝孺的文章,他是陳景恪的摯友。

那麼他的這篇文章,會不會是出於陳景恪的授意。

如果這個猜測是真的,陳景恪的目的何在?

再往深處想一想,以陳景恪和皇家的關係,這事兒大概率得到了皇帝授意。

那麼皇帝目的何在?

複興周禮?彆鬨了,誰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問題的核心,還是分封。

皇帝想拿分封做什麼文章?

到了這一步,問題的答案已經昭然若揭。

周報上有兩篇文章,前一篇指出目前親王數量不夠,後一篇方孝孺就鼓吹了一波夏商周的分封。

並隱晦的提出,可以用分封異姓諸侯來解決這個問題。

分封異姓諸侯!!!

答案擺在了眼前,卻沒有一個人敢相信。

都什麼年代了,竟然真的還有朝代願意分封異姓諸侯?

可如果是假的,這兩篇文章,和現在被炒的很熱的話題怎麼解釋?

關鍵是,放在以前,錦衣衛早就出動抓人了。

現在外麵都吵翻天了,朝廷一點反應都沒有。

皇帝就像是瞎子聾子一樣,這可能嗎?

大家不禁聯想到了之前的謠言,太上皇許諾分封勳貴。

那時大家都不信,可現在想來,莫不是真的?

而且越想大家就越覺得疑點眾多。

朝廷大刀闊斧的變革,勳貴集團始終支持。

很多革新都是直接拿勳貴開刀的,他們也毫無抵觸的全盤接受。

當時大家就很好奇,大明的勳貴吃錯藥了?這都不反抗一下?

還是說你們真就這麼忠於皇帝?

如果謠言是真的,太上皇許諾大分封,那麼一切就都解釋的通了。

在分封麵前,因革新受損的利益又算得了什麼?

更何況,就算他們現在不放棄那些利益,等分封之後去了自己的封國,也照樣要全部舍棄。

難怪,難怪,難怪啊。

想通了這一切,群臣豁然開朗。

在心裡藏了許多年的疑問,這一刻全部都有了答案。

原來這一切都是謀劃。

太上皇真是老奸……呸,老謀深算啊。

有些人則想的更遠,這不是太上皇的手筆,十有八九是陳景恪的謀劃。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