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鬆見到楊欽便喊著他的表字道:“景誠啊,多少年了,你這脾氣還是沒改。後生說說自己對進剿建奴的看法,又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何必大呼小叫的?老夫倒是對後生說的那個‘以己為餌、中心開花’的戰策很感興趣。不得不說,你兒子可比你有頭腦。”
“總兵大人明鑒,萬不可聽我這逆子胡言。平時也不見他多說幾句話,沒想到前兩日摔昏了頭膽子倒是大了起來。黃口小兒竟敢在您麵前參言軍機。請容末將教子不嚴之過!”
楊欽一邊向杜鬆躬身施禮道歉一邊瞪向楊林,給他不斷使眼色讓他向杜鬆賠禮,然後跟自己回去。
可惜楊林看也不看父親一眼,卻是“噗通”一聲跪在杜鬆的幾案前。他知道其心意已決還是和曆史上一樣會輕兵冒進,所以隻能心存一線希望最後勸一次。
楊林抱拳顫聲道:“總兵大人,如果您執意想一馬當先直取平叛首功,那麼請再聽晚輩一言。鐵背山易守難攻,非一時可取之地。若是強攻必會師老兵疲、進退不得。不如待我軍到達山下時,在沈水南岸選險要之地築營與其對峙。屆時沈水可成為我軍天然屏障。”
“我軍依河堅守既不會令大軍分兵,又會讓奴軍如芒在背進退兩難,其必會冒險渡河進攻。如此,大人可事先遍布‘炸炮’於上下遊河灘之處(注7),再置以伏兵。屆時不僅予敵以重大殺傷,更可用火器轟擊其隊形,其士氣必大挫。”
“我軍大隊正好趁勢掩殺,即使不能全滅建奴,其也必無再戰之心!這樣攻守之勢儘在我軍掌握之中,待其他三路大軍一到,大人就可實行那‘中心開花’之策。還請總兵大人三思啊!”
“逆子住口,真是狂悖放肆!?有我在,你竟還敢在大人麵前胡言亂語!”
楊欽氣的渾身直哆嗦,照著楊林臉上就給了兩巴掌。隨後氣急敗壞的向楊飛和楊羽吼道:“你們兩個蠢材還等什麼?把這個逆子給我綁了回去!家法伺候、家法伺候!”
“總兵大人,父親、父親......,你們聽我一言、聽我一言呐......”楊林被兩位兄長按在地上,一邊掙紮一邊向杜鬆和楊欽大喊。
楊飛一邊捆綁著楊林一邊低聲喝道:“四弟住口,你不想活了嗎?總兵大人沒有治你動搖軍心之罪已是開恩,休再胡言!”
三月初一,杜鬆反複權衡,覺得自己在四路大軍中兵強馬壯軍威甚盛,那建奴不過是山野蠻夷如何擋得住天兵雷擊。自己若是未戰先畏躊躇不前,一是遭人恥笑詬病;二是朝廷怪罪擔當不起;三是將痛失立下奇功之機。
他暗想,與馬林、劉綎和李如柏那三個匹夫分桃子吃,不如老夫我獨吃!楊林那後生的話雖有道理,但都是紙上談兵之策,怎及老夫數十年的戎馬閱曆?
杜鬆決定還是依照自己的想法率軍先渡過沈水,而後直取鐵背山。可他沒想到渡河後前鋒就遭到少數後金軍伏擊,後軍也受到騷擾截擊。因此產生的傷亡令軍隊士氣大降。為了趕在後金軍主力到來前拿下鐵背山,他將行動遲緩的步營、火器營、輜重營留下,自己親率一萬精銳先行。
為了確保萬無一失,他還命留下的三營官兵兩萬人在離鐵背山十裡的薩爾滸山安營紮寨。目的是自己一旦攻擊失利也好有落腳之處。
防守鐵背山的後金軍人數雖隻有五百人,但城中卻有一萬五千餘修築界藩城的民夫。在眼下緊急時刻被武裝起來,用於防禦明軍的進攻。(注:8)
杜鬆沒想到這個衛城吉林崖極為難攻,明軍在此遺屍上千卻毫無進展。陣亡將士的鮮血和著天上的雪花一直流到山腳下,將山下的冰雪染得紅通通一片。
負傷將士一陣陣的哀嚎聲更是讓明軍士氣大受影響。更糟糕的是臨近下午時分,經過血戰的鐵背山後金軍終於等來了援軍。
此時離薩爾滸明軍大營兩裡處的一座山峰上,披掛整齊的楊林迎著凜冽的朔風,滿麵憂色的遙望鐵背山方向。他能聽到那裡隱約傳來的喊殺聲和戰鼓聲。
“總兵大人,父親、還有兄長…….你們為何就不聽我一言呢?”楊林滿腔悲憤的輕聲道:“老天啊,你讓我去了那個人間看到了此戰的結果,也知道了幾百年後的事情,但為何就不能讓我改變所有人的命運呢……”
楊林那天被楊欽帶回去之後,被盛怒的父親狠狠抽了一頓鞭子,打的身上皮開肉綻、鮮血淋漓。即便是跟了楊欽二十年的親兵隊長李滿倉跪下求情也沒用。
楊欽不是心狠之人,打在兒身痛在己心。但軍機大事豈是一個毛頭小子胡亂參言的?這種多嘴的毛病弄不好會害了他一輩子,所以必須要給他一個教訓。
好在楊林身體強壯,在床上將養了幾日便好的七七八八了。但是卻被楊欽禁足,直至向薩爾滸進軍才被放出來。
為了防止他再次跑去找杜鬆胡說,楊欽依靠人脈關係將他安排在後軍騎兵子營乙總,擔任乙哨哨官(相當於現代軍隊中的連長),活動範圍隻能限於本隊之內。並派李滿倉和另一名親兵張鐵鎖寸步不離的看著他。
楊欽是親自送楊林來到乙哨的駐地,與兒子的上司把總王合見過麵後,他便要返回自己所在的前軍。臨走前自是愛憐不舍的叮囑兒子一番。
李滿倉見楊林一動不動的遙望鐵背山方向好久了,不禁上前將一件披風披在他的身上。
寬慰道:“四郎啊,彆擔心你爹和你兄長。他們三個福大命大,多年征戰也沒怎麼樣。再說這建奴也沒什麼了不得的,早些時候我已經讓鐵鎖去前邊打探情況了,有什麼消息他會及時回來稟報的。”
-----------分割線---------
注1:鐵背山原地貌因修建水庫而變成現今的半島狀,本書中的地形地貌,為作者實地考察和1984年界藩城遺址考古發現為依據。
注2:吉林崖,明朝方麵稱為“二道關”。
注3:鐵背山海拔283.1米。按明製一丈為3.2米算,得出88.44丈。
注:4:(1)、沈水,既為今渾河。(2)、蘇子河,滿語稱為蘇克素護畢拉,其中蘇克素護是“魚鷹”的意思,畢拉是“河”的意思,既“魚鷹河”。本書中蘇子河未采用滿語名稱。
注5:本書中的“尺”、“丈”等度量衡,均按明嘉靖朝最準的32厘米牙尺計算;明製“一裡”約為180丈,合今576米。書中“一裡”按明製設定。
注6:楊欽為史實人物,任遊擊將軍,於薩爾滸戰役中殉國。
注7:“炸炮”既為地雷。這種武器源自明朝。在明末時期,其發火、威力、性能等方麵都已極為先進,諸位可自行搜索查勘。
注8:《明史》、《清史稿》、《清太祖武皇帝實錄》等所載界藩城守軍為五百人,另有一萬五千民夫。但《滿文老檔》第八冊天命四年記載為一萬五千步兵,作者未采納此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