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何去何從(2 / 2)

明末遼東從軍行 遼鷹 4376 字 3個月前

“本來把總楊林還應受正千戶世襲,但需要吏部、兵部和戶部勘驗,最後還要陛下朱批,所以此事暫時擱置。待朝廷日後再下任命。”張應昌說完向眾人道:“好了,除了楊林留下,其他人無事可以退下了。”。

張祝、王長水和楊成幾人聞言互相看了看,暗道這就獎賞完了?那麼整支後軍的其他弟兄怎麼沒有獎賞?難道朝廷把他們忘了?

三人本欲留下來問問張應昌,但見楊林一直使眼色讓他們先離開,便悻悻的隨著大家退出公堂。

楊林見公堂中除了張應昌和他的親兵外已無他人,便向張應昌躬身施禮道:“守備大人,標下鬥膽相問,當日在富察與建虜交戰,馬進忠、楊應宗和文濟武三位大人身先士卒與敵血戰,最後楊應宗和文濟武兩位大人殉國,馬大人重傷昏迷不醒,不知朝廷給與他們及麾下官兵何等獎賞?”

張應昌看了看楊林,道:“此事朝廷已有安排,獎賞和撫恤不日便會給與他們本人及家人,你自不用擔心。”

“哦,那就好。”楊林鬆了口氣。隻要朝廷彆做卸磨殺驢的蠢事就好,否則以後還有誰會去賣命打仗。

這時張應昌從桌案上拿起一封信,讓親兵交給楊林道:“我把你留下便是轉交這封信。這是遼東兵備禦史監軍張銓張大人寫給你的。”

“多謝守備大人轉交標下的信件。”楊林忙上前雙手接過,打開火漆抽出信紙仔細觀瞧。

原來張銓與楊欽既是同鄉又是好友,倆人一文一武處的極好,互相登門拜訪也是常事,所以他自楊林小時候就認得。當他從蔣川等人那裡得知楊林去鐵背山找父兄,便認為他們父子四人深陷敵陣早已殉國,為此哀痛不絕兩日不進水米。

幾日後張銓巡視備禦公署,正好碰到李丁拿著莽阿的首級和楊林的信物來領賞。從他的口中方知楊林未死,心中自是高興不已。後來又根據孫通送來的塘報,大致了解了事情的全部經過。

張銓出於對楊林的愛護,也不希望自己好友的後代再遭受什麼危險,所以在他的運作下,給與了楊林最多的賞銀並升為把總一職。

張銓信中大意是楊欽已經殉國,那麼作為他的好友就有責任為他安排好家事,所以給楊林今後安排了兩條路。

第一條路是楊林就此解甲歸鄉,娶妻生子伺候母親於床前,為她養老送終,等正千戶世襲的文書下來也算有了終生的保障。他是最希望楊林走這條路的。

第二條路是楊林繼續從軍為國效力,但是遼東的形勢不容樂觀,有隨時殉國的風險。所以為了降低和規避這種風險,他將楊林安排去遼東半島最南邊的金州衛,以把總職管備禦事頂替文濟武的空缺。

隻要不出錯,乾上一兩年後再去京師參加兵部的考核,便可轉為正式的正六品備禦一職。

張銓在信中最後告訴楊林,這兩條路都已經為他鋪好了門路,不管選哪一條都可以直接和張應昌說,可隨時動身離開鎮江堡。

楊林看完信後陷入了沉思。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第一條路是最好的。誰不喜歡一天啥事沒有,然後到了日子就有銀子拿。可從現在開始,那裡還有太平日子?

那麼選第二條路,自己真不敢保證曆史會發生變化。就如自己給劉綎送信,本以為他們可全身而退,結果卻在富察全軍覆滅。

不過曆史還是有變化的。至少馬進忠和三百多名官兵就躲過了此劫。這就好似曆史是一座大山,在自己不斷的撬動下終究會有一絲鬆動。

有些事情不去努力改變,會留下終生遺憾的。那麼,就選前途莫測的第二條路吧。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