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杆是水軍用的武器。在前宋和隋唐時最普遍。說白了就是在大木杆一頭綁上大石頭或鐵塊,然後鬆開綁繩利用重量砸向敵軍。大人打造拍杆,我猜是要對付建奴各種攻城器械。”
徐晉替楊林解釋道:“還有震天雷。其實就是拿在手裡點燃後扔出去的大號炮仗。現在咱們官軍中有隊伍裝備,但是威力不大,遇到穿重甲的敵軍基本無效。”
“那是火藥威力不夠,破片殺傷範圍也不夠。如果能把火藥改進了,敵軍穿啥都白扯。”
楊林道:“咳咳,你們都彆看我,我又不是神仙,可沒法子改進火藥。現在我能把投石機、弩車它們的圖紙畫出來,關鍵是咱們城中的工匠能不能造出來。”
徐晉想了想道:“大人,投石機、床弩畢竟是前朝的東西,工序和製造法子都能在書上找到。我估計咱們的工匠能造出來。還有那些木料、鐵料啥的,和造弓箭的用料差不多,應該不算什麼難事兒。”
“那就好!咱們就兩手準備。也就是說一邊要去天華山找地方準備建密營,一邊打造守城器械。同時也要修築城防工事。”楊林拿出一副靉陽城的輿圖,開始給部下們講解起來。
首先要將靉陽的護城河進行拓寬挖深,最少要達到寬四丈,深一丈半的標準。
然後在城牆之下修築一道學名叫“羊馬牆”的牆。此牆一般離城十步或十五步,高五尺厚六尺,多用土夯製而成,也有財力雄厚者以磚石砌築。
在北方冬季來臨將護城河凍結之後,這道牆是城池的第一道防禦工事。
靉陽城外至少還要挖掘三道寬三丈深一丈的壕溝。每道壕溝外除了設置鹿砦、拒馬等物外,還要埋設炸炮。
溝裡不僅要遍插尖木樁,還要灌上淹至小腿的水。讓掉下來的敵人看不清溝底情況,每走一步都要在泥漿中跋涉難行。
壕溝另外的作用,就是遲滯敵軍攻城器械和兵力快速靠近城牆,並起到分割其陣形的作用。
也就是說敵軍一旦被壕溝遲滯,必然造成人員聚集。這時守軍就可以利用各種武器對其進行有效打擊。
在曆史上後金攻克沈陽之戰中,就麵臨著被城外數道壕溝阻擋的問題。可惜明軍守將賀世賢是員猛將,善於衝鋒陷陣不善於防禦之法。沒有在城防工事及守城之法上大做文章,以致最後城池陷落兵敗殉國。
不過挖掘環城壕溝和砌築羊馬牆工程量巨大,整個靉陽地區不過六七千百姓,即便什麼也不乾專門挖溝砌牆,沒有一年半載的時間也下不來。
因此楊林計劃,在城門和易受攻擊的城牆之處先修築工事。等以後有時間、有條件了再把其它工事修起來。
對城內,楊林的計劃是準備在城牆內側挖掘一道深五尺寬六尺的壕溝。這道壕溝距城牆百步,溝沿之上立一人多高的木樁,形成一道木製城牆。
溝中與城外的壕溝一樣,布設炸炮和尖木樁,防止城牆被突破後敵軍直接衝入城中
木製城牆之後以泥土壘成高一丈的土台,上麵以木柵欄、木樁製成工事。將弩炮和投石機部署其上,可居高臨下越過城牆打擊攻城敵軍。
為了和衝進城內的敵軍打巷戰,楊林的計劃是家家戶戶都要挖地道,形成縱橫交錯的網絡。可隨時隨地打擊入城的敵軍。同時在屋頂之上用木梯進行相連,以便於兵力運動。他還計劃將軍營的柵欄加固加高,並以土覆蓋夯實,形成指揮核心。
楊林這些雄心勃勃的計劃,均來源於後世古今中外的各種軍事書籍。尤其是關於軍事工程的書籍,將如何修築防禦工事寫的極為詳細透徹。
楊林說完這些後喝了幾口水,道:“構築這些城防工事很費時間,所以我需要各位抓緊時間、各司其責!”
“請大人放心,我等必同心協力完成各自職責!”眾人起身抱拳拱手,向楊林表達決心。
楊林繼續分析敵情,預判後金也可能不直接打靉陽,而是直接攻鎮江或是寬奠六堡。由此引自己出兵支援,然後在半路中消滅自己。這就是典型的聲東擊西、圍點打援的策略。
為了破解這招,楊林總結後金軍作戰特點之一是喜歡傾巢而出,造成後方極度空虛。
他的計劃是主動出擊,采取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方法。暨不管鎮江等城之圍,率軍直接殺入後金境內大事燒殺擄掠,搞得聲勢越大越好,由此調動後金軍回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