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靉陽標營(1 / 2)

明末遼東從軍行 遼鷹 4354 字 5個月前

“喔,好吧。”楊林撕開信封火漆,抽出信箋看起來。隻見信中主要說了六點內容。

第一點就是說明為什麼有很多百姓隨軍到靉陽。原來遼東各邊城在這兩年相繼被後金攻陷焚掠,幸存百姓無家可歸又害怕後金軍再來,便都跑到沈陽、遼陽、廣寧這些大城去避難。他們無依無靠食不果腹,每天就靠著官府施的一點兒粥勉強活下來。

後來熊廷弼到職,招募兵丁安撫流民。這些難民看到了一絲重歸家園的希望,便都前往沈陽等著官府安排重返家鄉。在這裡他們雖然聽說了楊林帶兵打了勝仗,靉陽生活穩定還有充足的糧食,另外還有很多未開荒土地的消息。但他們並未在意。

等熊廷弼微服私訪從靉陽回來,押著汪善等人的囚車招搖過市的時候,官府的告示也張貼出來了。說沈陽官倉裡的糧食不足以養活大家,反倒是靉陽糧食充足,到哪裡可分發土地和糧食,有願去的人可隨去增援的官軍前往。

難民中很多人早就餓的奄奄一息了。得知這個消息後也不管後金軍能不能攻打靉陽,總之先活下去再說吧,結果有四五千人響應了這個號召。

熊廷弼倒不是故意給楊林出難題,因為沈陽城內有數萬難民,城中存糧實在有限。他擔心饑寒交迫之下產生民變。所以他看到靉陽官倉裡那山一樣高的糧垛後,就決定把這些難民分流出去。

第二點是說張春隻是負責將人馬帶到靉陽,他不能留在哪裡。因為熊廷弼手下缺人,沈陽這邊還有一大堆的事情等著張春處理。另外按照朝廷以文製武的規矩,張春留在靉陽那麼他就是最高長官,楊林就得聽他的調遣。可張春不熟悉靉陽駐軍情況,貿然換將實為不妥。

第三點是說偵緝隊、還鄉團得到經略府衙和遼東都司的批準,可以建衙辦公了。但是經費要自籌上麵不撥付。行政上歸靉陽備禦公署管轄。

另外蘇赫巴魯、莫日根的官身也確定了下來,均提為把總之職。蘇赫巴魯世襲百戶的身份還要朝廷核實和批準,能否通過誰也不敢保證。其手下蒙古官兵的職務由楊林自行任免,到時在經略府衙和遼東都司報備即可。

第四點是說熊廷弼已將楊林戰功、戰法和平虜策略上疏給朝廷,至於朝廷如何安排要慢慢等結果。

第五點是說熊廷弼回到沈陽後沒有耽擱,經過多方籌措為楊林收集到三門佛郎機大炮、盔甲五百副、四個月的糧餉、一萬餘斤火藥、百餘支火銃、千餘枚各式炸炮、若乾箭矢彈丸等一批武器和物資。

為此熊廷弼還感到很無奈,說這些物資數量太少了。可是沒辦法,大批軍械物資都在薩爾滸之戰中損失了,想在短期內得到補充實在很困難。另外他還把自己的千裡鏡送給楊林,希望能在戰事中為他提供幫助。

第六點,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是說薩爾滸之敗致使遼左震動,官軍各路營佐隻能閉門自保之際,唯獨靉陽官軍深入敵境奮勇殺敵,戰績顯著。故而朝廷和兵部批準將其單獨設為一支標營,番號為“靉陽標營”。額定兵員數量由原先的八百人增至一千六百人。

其中額定馬軍四百人,設左、右兩總,每總下轄兩哨,每哨百人,合計四哨;步軍額定一千二百人,設前、後、左、右四總,每總三哨,每哨百人,合計十二哨。

至於武器裝備,明廷說的很委婉,中心意思就是使用現有的裝備,等以後有錢了再說。不過靉陽標營在戰場上繳獲的武器裝備,可自行拾取補充。

熊廷弼告訴楊林,朝廷和兵部之所以能這麼快批準設立靉陽標營,自己在其中沒少下功夫求人情。他要楊林不準吃空餉,把兵練好、把仗打好,決不能給他丟麵子。否則決不輕饒。

楊林明白其中的道理,這意味著靉陽官軍在當前的形勢下,一下子就成為了繼沈陽經略標營之後,第二支有正式番號的隊伍。

說的通俗些,就是從臨時招募的地方武裝變成了主力部隊。這也是明朝廷在薩爾滸之戰精銳儘失的情況下,對現存官軍各部進行的一種整編和擴充方式。

楊林看罷信對張春道:“張大人,麻煩您回去轉告經略大人,我會儘快把靉陽標營缺額的人員補上。另外請他放心,我楊林絕不會給他丟臉!有我和靉陽標營在的一天,靉陽就永遠是大明的靉陽!”

“好,楊備禦說話痛快,我一定把你的話帶到。來,我現在給你介紹兩個人認識。”張春說罷轉身向後招了招手,兩名三十多歲全身甲胄的魁梧漢子大步走了過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