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廷弼給楊林的軍令是加固城防、整頓兵馬,隨時準備與其他官軍迎擊後金軍。
楊林對此不敢怠慢,打開輿圖測算敵我雙方的距離和實力對比。他知道熊廷弼手中的兵力數量在恢複,但質量上絕對比不過後金軍。如果與其發生野戰將遭受巨大損失,這對剛穩定下來沒多久的遼東不是好事。努爾哈赤嘴上說找自己報仇,但誰知道他這是不是聲東擊西的詭計?
楊林急忙給熊廷弼寫信,告知自己的建議和想法。他認為,現在後金軍主力在外征戰兩月早已疲憊,又逢其偏師在靉陽大敗,軍心士氣必大受影響。努爾哈赤此時率軍南下也有振奮士氣、凝聚軍心之舉。以其作戰習慣,必會分出偏師四處擄掠使我軍四處應付陷入疲憊,最後再被其聚而殲之。如果我軍此時被其所動而牽製,則戰場主動權易手將陷入被動,再想奪回來就難了。
此時季節依然萬物蕭瑟,敵軍補給應該消耗巨大。其南下也有擄掠補充之圖。因此以不變應萬變,各地官軍“讓開大路、疏散人口、堅壁清野、互為響應”才是上策。
楊林還寫到,後金軍想要向廣寧、沈陽、遼陽等大城發起進攻,就必先要解決以靉陽、鎮江為首的遼東南地區官軍。否則其腹側將受到嚴重威脅。與其在野外與後金軍主力交戰,則不如利用惡劣的自然環境、再配合官軍的襲擾逐步消耗對方的實力。因此作為遼東南屏障的靉陽將首當其中,自己願率軍固守靉陽與後金軍主力交戰。利用時間和地理上的優勢,重演圍殲巴雅喇之戰的勝利。
楊林送走信使後即刻召集手下將領議事,將這一重要軍情告知他們,同時安排各項守城諸事。
眾人聽聞努爾哈赤率主力大軍而來,一個個不僅沒有害怕反而興奮不已。他們認為殺敵立功的又到了。如果這次能擊敗努爾哈赤,那麼朝廷絕對會再次封賞自己。
也有人認為努爾哈赤此次來勢洶洶,誓報扈爾漢戰死之仇。即便靉陽標營兵強馬壯極有戰力,可對方兵力數倍於己方,憑城據守不一定能擋住其攻勢。莫不如暫避其鋒芒利用密營和地利優勢與其周旋,以待其他各地援軍到來。
楊林認為這樣不妥。當初自己製定防禦策略時確實有利用密營與敵軍打遊擊戰這一點,但現在通過上次防守靉陽的情況看,他高估了後金軍的戰力和戰鬥意誌。更高估了他們的攻城方法和裝備。彆看對方此次來犯人多,他堅信依托現有城防工事和裝備完全可以打退後金軍的進攻。
尤其是投石機、弩炮這些重型武器,經過上次實戰證明它們能有效克製後金軍。而且這次朝廷還給撥付了六門紅夷大炮,這些大炮的存在就是確保靉陽萬無一失的“定海神針”。在各方麵都有利於自己的情況下,棄城去與敵軍打遊擊戰實在不是明智之舉。
還有最重要一點就是假如靉陽官軍棄城進山之後,努爾哈赤在找不到靉陽標營的情況下會繼續南下,那麼馬進忠駐守的鎮江和寬甸等堡就危險了。這樣就等於是在“坑隊友”。而堅守靉陽,鎮江等城堡就會在背後源源不斷的輸送兵力和物資,就能與後金軍形成相持狀態。
隻要能將後金軍牽製在靉陽城下,那麼其他各地的援軍就有機會對其形成合圍之勢,這一點努爾哈赤應該也清楚。所以這一仗,還是要死守靉陽與對方死磕到底。
經過戰前商議後,眾人都認為楊林說的對,這樣在思想上就形成了統一。隨後開始對防守諸事進行查遺補缺,並在之後迅速去部署落實。
楊林深知手下們的秉性。隻要不缺餉、不欠餉,“明軍滿餉不可敵”並不是一句空話。他也知道升官發財、光宗耀祖是這個時代人生的巔峰,不僅文官喜歡武官也喜歡。
他不能苛求手下們如他一樣具有較高的愛國情懷和民族主義,可以毫無計較的奮勇作戰。他們隻要有勇氣與後金軍作戰,那就是一條好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