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等郭子儀的援軍一到,在所有人都認為聖人轉危為安之際,他竇文揚的人頭就要被砍下來祭天誓師了。
竇文揚若要保命,必須想辦法阻止此事。這幾乎是死局,可竟真讓他想到了辦法。
“我得去見聖人。”
李琮今日受了涼,身體有些不適,昏昏沉沉地,正躺在那長籲短歎,悲憫自己命不好。竇文揚入內,先是欣喜萬分地稟報了郭子儀快抵達的消息,好讓聖人先開懷一些。
接著,他不無顧慮地道:“可是,奉天地近乾陵,乃高宗皇帝安寢之地,若是讓郭子儀大軍前來,驚擾了高宗皇帝,恐世人要指責聖人不孝啊。”
李琮訝然,撐起身坐起,道:“變亂連二接三,若驚擾早便驚擾了,豈還差這一回?”
“陛下慎言。”竇文揚鄭重其事地行禮道,“永王叛亂,卻假稱奉太上皇之詔,如今他占據長安。必然會借此事損毀聖人清譽。郭子儀本是奉詔勤王也會變得師出無名啊。”
李琮沉默了,還在想著這事是否這般嚴重。
所謂驚擾祖宗陵寢,若沒人提,大家裝作不知道,也就含糊過去了。可一旦有人指出來,以他的身份,是絕對不能說這件事沒關係的。
竇文揚又道:“臣以為,與其讓郭子儀趕到奉天,不如命他直接去收複長安。倘若他能夠收複長安,即可證明他確實對聖人忠心耿耿,也免得他到奉天來萬一對聖人不利。”
“你懷疑郭子儀也……”
“臣不敢。”竇文揚道,“臣隻是擔心萬一。”
李琮與他日夜相處,很快就捕捉到了竇文揚神態之間的異樣之色,追問道:“到底出了何事?說。”
竇文揚不敢說,吞吞吐吐的。
奈何,經不住李琮的逼問,末了,他隻好據實稟報,稱太子曾悄悄遣人與郭子儀聯絡過。
他說的確實是實話,隻是隱下了李俅派人與郭子儀聯絡的目的是為了除掉他。
李俅年輕,做事並不穩當,能被竇文揚得知,人證物證自然也有。
證據一拿上來,李琮的眼神就陰晴不定了起來。
人心隔肚皮,畢竟李俅也不是他親生的兒子,麵對現在這內憂外困的情況,李俅能做出什麼來也不好說。
“臣不敢離間聖人與太子。”竇文揚連忙道:“想必太子是有心為聖人分憂,遣人去催促郭子儀出兵罷了。隻是覺得,以防萬一,還是讓郭子儀先去收複長安為好。”
李琮當然不可能隻因聽說李俅與大將來往就做出太大反應,點點頭。
“就依你所言吧。”
“喏。”
竇文揚大喜,當即就擬了旨意,遣使者快馬送到郭子儀軍中。
這一年來,郭子儀忙著平河北、防吐蕃,好不容易捱過了隆冬,又開始主持軍屯。軍屯當然不是薛白在河北獨有的政策,兩人也算是所見略同了。
原本想的是天下太平,逐漸讓一部分將士卸甲歸田,不料變亂又起,郭子儀隻好匆匆統軍前來平叛。
他都想好了此番前來,第一件事就是勸說聖人斬殺了禍亂朝綱的奸宦,然後擁護聖人回京,勸其任賢用良,勵精圖治。
不曾想,還未到奉天,一道詔令傳來,聖人竟是根本就不見他。
郭子儀難免感受到了一股失望,對於大唐的未來也愈發憂慮。
“臣領旨!”
他還是領了旨,傳令讓大軍調頭,直接前往長安平叛。李璘的那些叛軍,在他眼裡其實不算什麼。
然而,才抵達渭水,前方卻有快馬趕來,給他遞了一封信。
一看那筆跡,郭子儀眼神微凝,撫著長須,也不知是喜是憂。
暮鼓聲遠遠傳來,從重重坊牆之間穿過,在黃昏時形成了長安城獨特的韻律。
宮城中書省,陳希烈放下手中的信紙,一雙老眼如古井無波。
“雍王回來了。”
他說了這五個字,麵前的群臣們不由自主地長舒一口氣。
這裡麵其實大部分人根本不是薛白一黨,甚至還很敵視薛白,但他們不得不承認,隻要雍王回來,局勢也就要走向安穩。
百官們終於是受夠了庸弱之主、無知反王的種種行徑,迫切需要一個真正的賢明之人來主持局勢。
李隆基長年的怠政,盛世之下早已積弊重重,再加上經曆了場叛亂,朝中爭權奪勢的鬥爭激烈,大唐正處於一個極複雜且困難的境地,一般程度聰明的君王都難以治理好,又何況是一直被困在十王宅中未曾受過培養的李琮、李璘。
他們努力彰顯自己的功績、拚命證明自己的賢明,落在群臣與百姓眼裡,隻是一場又一場的災禍。
該結束了。
相比而言,雍王雖身背“謀篡”之名,其實根本沒做太出格之事,他輔佐聖人的那段時間,確讓大唐緩了一口氣。
“雍王即歸朝,輔佐聖人,撫平波瀾,此社稷之幸事啊。”
聽得朝臣們如此說,陳希烈撫須一笑,心道此番可沒有這麼簡單。
之前,雍王輔佐聖人,既未爭儲,也未謀篡,卻受到諸多猜忌,外放、罷權。現在朝中大亂,雍王歸來平叛,地位豈能沒有任何提升?
“聖人不在長安,永王桀驁難馴,太上皇年邁。值此社稷動搖之際我以為當請雍王監國。”陳希烈道,“諸君以為如何?”
韋見素聞言,當即瞪大了眼盯著陳希烈,咬牙低聲道:“你果然是雍王黨羽。”
“非也。”陳希烈擺手,鄭重其事地道:“我始終考慮的是大唐社稷,豈會是誰的黨羽?”
事實上,李隆基能向李琮提議拜陳希烈為相,足可證明陳希烈不是薛白的人。
他就是骨頭軟而已。
正是因為骨頭軟,陳希烈此前能為薛白做事,後來也能迅速轉換立場,成為最適合平衡朝堂勢力的人選。
而現在,當薛白派人來一說,他也能馬上知道該怎麼做。
“我是以大局為重啊。”陳希烈道,“若不讓雍王監國,這亂攤子如何收場啊?”
韋見素道:“自當請太上皇出麵。”
陳希烈道:“你問問禁軍諸將,比如郭千裡,他答應嗎?”
韋見素聞言皺眉,許久,終是失望地長歎了一聲。
此事原本並非沒機會倘若李璘足夠果決,一進長安城就奉李隆基主政,再與李琮談判,承諾保留帝位讓他回長安,如此,父子兄弟們團結起來,迅速穩定形勢,又豈能讓薛白渾水摸魚?
到時李琮為名義上的天子,由李隆基施展手段,待適合的時機再讓位於李璘,社稷自然能穩穩地在他們手中傳承下去。
可惜,終是些目光短淺、自私自利之輩,難成大事。
再一想也是啊,諸王之中但凡有英明果決之人,早年間就被太上皇或廢或殺,永王所謂“最賢”本就不過如此。
陳希烈拍了拍韋見素的背,歎道:“伱已儘力了,可太上皇老了,也該頤養天年了。”
韋見素不由又想到太上皇與他說過的那個摔倒後被素衣孝子扶起來的夢,他真的不想辜負太上皇對他的信任,可他確實太累了。
聖人、永王,都是怎麼扶都扶不起來。
“我心力交瘁,欲辭官歸隱。”韋見素黯然道。
陳希烈點點頭,又搖搖頭,心說韋見素終究還是不夠上進。
真正上進之人怎能因這點小挫折就放棄呢?
他轉過身,看向彆的官員們,繼續道:“我欲請雍王監國,還有誰反對此事?”
若是問誰人讚成,未必有多少人會站出來。可要眾人當麵反對薛白,誰都擔不起這個責任,一時之間,堂上竟是鴉雀無聲。
於是,陳希烈一邊安排人去迎薛白,一邊遣使去聯絡郭子儀,轉達朝臣的意見。
至於李璘如何處置?他並不認為這是什麼難題,雍王還能敵不過永王不成?
“你說,我是叛亂了,還是沒叛亂?”
楊序突然聽到李璘這個問題,有些發懵。
隻見李璘臉色變幻,時而不忿,時而恐懼。
“我雖舉兵入京,但打的是奉旨除奸之名,不算叛亂,如今收手還來得及。”李璘喃喃道,“可我好不甘呐,好不容易到了這一步,隻差一點點了。”
楊序聽說江陵城丟了,薛白、郭子儀以及各路勤王兵馬都來了,還以為李璘已經放棄稱帝的念頭了,沒想到他還在糾結。
“大王,要不然……就打一仗吧!”
楊序本不該有這般大的膽子,但他想過了。一旦偃旗息鼓,李璘或者能因為皇子的身份而保住權勢,像他這種出謀劃策的幕僚卻是最容易被殺。
倒不如一條路走到黑。
他遂道:“大王沒叛,本就是奉旨除奸。這奸臣有兩個,一是竇文揚,二就是雍王……不,該稱薛逆。我有一條妙計,或可助大王成事。”
“快說!”
“季廣琛既然想去與薛逆談判,大王可暗命他借機偷襲薛逆,殺之。”楊序道,“隻要殺了薛逆,則東麵之圍自解,大王亦於長安立威。接著便可以太上皇之名遣使見郭子儀,曉以大義,命郭子儀斬殺竇文揚。”
李璘咽了咽口水,問道:“能成嗎?”
“關鍵在季廣琛,隻需他能再為大王立下一樁功勞,則大事可期啊。”
麵對楊序的慫恿,李璘既擔心又動心,猶豫了許久之後,終於還是不甘心就此服輸,於是再次招來季廣琛,闡述了他的想法。
“大王如何又變卦了?”
季廣琛都已準備好要去見薛白了,聞言驚詫莫名,道:“該果決進取之時,大王優柔寡斷;如今該退縮讓開之際,大王棧戀不去,豈非取禍之道啊?”
李璘臉一板,怒道:“我對你恩重如山,如今正是用人之際,你卻要推諉不前嗎?!”
季廣琛還想再勸,張了張嘴,卻又把話收了回去。
他曾想過輔佐李璘成一番大事,因此麵對崔圓送來的金銀美人毫不動心,如今卻是大失所望。
“末將……領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