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三月劇組殺青,歐洲三金的喜好】(2 / 2)

能拿獎的概率,五五開吧。

至於電影能不能入圍,李藝書覺得差不多是九一開。

因為他知道,八九十年代是歐洲三大電影節對國內電影最認可和給獎最多的時代。

1992年張一謀憑借《秋菊打官司》獲得了威尼斯金獅獎,鞏麗奪得了影後。

同一年,張漫玉演的《阮玲玉》摘得柏林最佳女演員桂冠。

1993年就不得了了,陳愷哥的《霸王彆姬》拿到了國內唯一的金棕櫚大獎不說,寶島的侯孝先導演的《戲夢人生》也拿到了戛納評審團大獎。

同年李按靠著《喜宴》拿到了柏林金熊獎,同時內地謝非導演的《香魂女》與之共同舉起了這座獎杯。(雙黃蛋)

1994年就是夏宇憑借《陽光燦爛的日子》拿到了威尼斯電影節、沃爾皮杯最佳男演員獎,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影帝!

1992-1994這連續三年的時間,國內電影人先後摘取了威尼斯、戛納、柏林三大獎不說,最佳女演員,最佳男演員也都拿到了。

這三年可以說是國內文藝片的黃金時代,湧現了太多的能力出眾的大導演。

但能獲獎還有一個最根本的因素,那就是這個時期國內電影行業在全麵且積極的朝著歐洲電影靠攏。

改革開放後,當時國內電影行業想要走出國門,卻麵臨兩個抉擇。

第一就是學好萊塢,拍攝商業電影;另一個就是向歐洲靠攏,拍攝文藝片。

或許以幾十年後人們的目光來看,那肯定是要以好萊塢的商業大片學習的。

畢竟未來是商業片的時代,文藝片幾乎到了無人問津的地步。

可要知道在八十年代初期,美蘇冷戰還在繼續對峙著。

1981年蘇聯舉辦大軍演,足足出動了50萬大軍,運輸機空投坦克,鋼鐵洪流仿佛隻需要一天就能橫掃歐洲。

在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之下,電影人往往會對反戰思想、人文思想、政治抱負過多的投入。

歐洲三大電影節又以文藝片為主,如此一來,自然吸引了來自全世界的電影人。

可以說如今柏林、戛納、威尼斯這三大電影節,是世界上電影最高獎項了。

至於美國的奧斯卡,那不過是北美那幫人自娛自樂的工具,就好比香江的金像獎一樣。

真正將奧斯卡在國內炒作起來的,還是後來李按憑借《臥虎藏龍》拿到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然後票房又全球大賣好幾億美元。

這才讓準備朝著商業片領域發展的國內電影人們,開始憧憬起獲得奧斯卡獎然後在北美大賣的幻想。

所以在1991年的當下,歐洲三大電影節之所以能夠在未來連續多年給國內電影頒發大獎,除了第五代導演們真材實料外,還是在於歐洲三大電影節需要籠絡中國這個龐大的文藝片市場。

李藝書也有想要獲獎的野心,但至於能不能獲獎,得打上一個未知數。

可隻要報名了,且拿到了去威尼斯電影節的資格,對於他來說就是贏了。

21歲青年導演首次執導影片就入圍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傳出去必然轟動全國。

有了名氣,還怕後麵沒機會拍電影?

不僅是名氣,同樣也能獲得利益,歐洲三大獎入圍的電影基本上都能賣出去。

光靠國外版權,差不多都能有幾百萬美元,更不要說《那山那人那狗》這類鄉土文藝片,在日本是很受歡迎的了,不管是賣版權還是談分成都能獲得巨額的回報。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