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秦國秦惠子二那個時期幾乎有滅國之危,但當時魏國的戰略方向在中原地帶,而不是秦國,否則秦國當時就滅國了。神穀門派挑選秦國國君還是很精準的,並沒有全力去輔助秦惠子二,而是選擇了當時在魏國流亡的秦獻子。
實際上從秦穆子的秋春五霸之一到秦獻子這中間兩百餘年,沒出一個有作為的明君。神穀派的弟子就是有心想輔助,也找不著合適的人選啊。這麼一等就是兩百多年,所以說師父是千年老怪也不足為奇。
秦肖子上位的時候,秦獻子是死於和魏國那場少邑之戰中,而當時的情況是非常嚴峻的,秦國的軍糧,當時的百姓是已無糧可征,就是打到最後,秦國已經窮途末路了。秦肖子儘管隻有二十出頭,一直跟隨他的爹秦獻子在戰場上廝殺,是經曆了一場場的戰鬥。
到秦肖子這個時期,中原七國根本把秦國當一回事,中原會盟不讓秦國參加,覺得秦國是昆侖山下的蠻夷之地,國家太弱,不配參加會盟。
秦肖子是一個從小跟隨秦獻子經曆戰爭的君主,他即位以後,深以不能參加中原會盟為恥,於是發憤圖強,發布‘求賢令’,想要強大秦國。
但是很快秦肖子就碰到問題了,他無人可用,並不是指他手底下沒人,手底下人雖然很多,但是沒什麼人才,秦肖子都看不上。
因為當時秦國被認為是蠻夷之地,有才能的人不來,沒有發展前途。神穀派的明麵上的弟子當時都在其它中原七國。
秦國經曆了兩百多年的衰弱,官僚主義已經特彆嚴重,貴族階級根深蒂固,神穀派的弟子想要輔助都進不去,而且如果沒有君王的配合,是無法有任何作為的。
終於等到了秦獻子,穩定了秦國的時局,沒有讓秦國繼續敗落下去。
這個時候就有神穀派的弟子輔助,但是很隱蔽,並沒有大展拳腳。秦肖子這位秦國國主決心變革,想要參加中原七國的會盟,發布了後來赫赫有名的《求賢令》,神穀門派才得以良機完全進入秦國的朝政,幫助秦國變革,這就是之前央革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