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府,皇宮。
朱元璋和朱櫟父子倆,正在看著麵前一副東瀛的地圖。
根據前線大軍送回來的戰報,隻要是已經被大明軍隊攻占的區域,現在都已經被直接標注出來了!
整個東瀛,已經有過半的領土已經落入了大明的掌控之中!
“早幾年,咱也沒想過會有這樣的情況!”
朱元璋看著麵前的東瀛地圖,不由感慨道。
攻打東瀛的念頭,是在最近這幾年才有的麼?
不是,在洪武初年,朱元璋就曾經動過要攻打東瀛的念頭,隻可惜在朝堂上被劉伯溫等人給勸誡住了!
一來當時的大明才剛剛建國,百廢待興,重點是要與民同休,恢複國力!
二來也沒有那個資本支持大明渡海作戰!
有了元朝年間,韃子渡海攻打東瀛的前車之鑒,當時的大明朝廷對於攻打東瀛全都是反對態度,朱元璋就算是皇帝,也沒辦法決定,最終隻能不了了之!
再說朱元璋早年列出的那些個不征之國,實際上真的是朱元璋不想打麼?
而是暫時沒那個能力去打,或者那些地方朱元璋也瞧不上,覺得打下來都吃虧!
綜合這些因素,才有了所謂的不征之國!
否則以朱元璋的性格,怎麼可能停止開疆擴土的腳步?
然而讓朱元璋如此堅定想要打下東瀛的根本原因,還是他看到了某些曆史上發生的事情!
在原本的曆史上,也就是老四朱棣那一脈的曆史當中,大明到了中期的時候,西方殖民者開始遠渡重洋來到了大明周邊的海域,同時也抵達了東瀛!
那個時候,火槍就被這些西方的殖民者帶到了東瀛!
西方殖民者早期傳入東瀛的火槍,其實就是火繩槍!
其使用方法也很簡單,先點燃槍機後麵的火繩,然後在發射時用彎鉤推壓,借助火繩點燃裡麵的火藥發射彈丸。
一般一個經過訓練的射手平均2分鐘就能擊發一次。
雖然這種槍相較於後期的燧發槍,射程近、精度差,但在亞洲範圍內還是超過了其他冷兵器弓弩,而且如果集中和分段使用,其殺傷力都很不錯。
東瀛人也會將火槍稱之為鐵炮!
在東瀛戰國時期的大名中,島津義弘和織田信長都是鐵炮的忠實擁躉者!
當時的火槍是從前端塞進火藥與子彈後,以火繩槍點燃火藥設計的火槍,最大射程為280米,能充分發揮威力的距離則在50米左右。
如果在30米內的範圍內,殺死敵軍的幾率會將近百分之百。
不過,當時火繩槍需要相當長的準備時間。
另外,射擊五發以後,火藥裡的硫磺會堵在槍管內側,無法繼續安裝子彈。
所以,使用火繩槍的人必須時常清潔槍管。
正因如此,火槍並不適用於連續射擊。
此外,火繩槍的這種射擊方式,也不適宜在雨天時使用,因為若火繩或火藥潮濕,就無法引火射擊。
關於這個缺點,雖然在使用將子彈與火藥用紙張包在一起的早合,及改良新式火繩槍後獲得了改善,不過火槍還是一種難以使用的武器。
火槍之所以能夠普及的原因,在於這種武器可以不用考慮個人的資質,隻要四肢健全,頭腦正常的人,經過短暫修煉後就能立即形成戰鬥力,在戰場上提供強大的殺傷力。
這一點和大明之前一直在用的火銃其實就是一個道理!
使用門檻低,即便是有一些明顯的缺點,但依舊還是會大量裝備,並且在戰場上發揮出不錯的效果!
也就是說,在大明初期,在東瀛還未掌握火器技術之前,大明的軍隊其實是有能力對東瀛在裝備上形成碾壓的!
毫不誇張的說,即便朱櫟沒有搞出燧發槍,僅僅還是用火銃,大明軍隊的戰鬥力依舊遠超東瀛!
但是這樣的局麵,會在火繩槍傳入東瀛之後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並且後來東瀛入侵朝鮮,還有大明東南沿海的倭患,都明顯的暴露出了這方麵的問題!
東瀛的火繩槍,給大明的將士造成了不少的困擾和傷亡!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在朱元璋看來,早一點拿下東瀛,那是絕對有必要的事情!
更彆說如今大明還擁有了比火繩槍更加犀利的燧發槍了!
“早幾年,大明一樣能打下東瀛,隻不過代價會比現在慘烈的多!”
“所以有些事情,不是不做,而是要等合適的時機再做!”
朱櫟聞言,卻是微微一笑。
“你個臭小子,該不會又要跟咱說什麼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吧?”
“歇歇吧,咱耳朵都要聽出繭子來了!”
“你放心,現在大明的攤子已經鋪得足夠大了,隻要把眼下的這些事情做好,接下來該怎麼做,那就是你的事情,咱絕對不再管你,反正到時候咱也要把皇位直接傳給你了!”
朱元璋聞言,不由得笑罵了一句,隨後擺手說道。
“烽兒回信要求我們給他派點當官的過去,你是怎麼想的?”
想了想,朱元璋這時又提到了往東瀛派遣官吏的事情!
“如今東瀛大半區域都已經在大明的掌控之中,但因為戰亂,也沒有維持秩序的官府,導致當地非常的混亂!”
“這種混亂如果不能在前期快速有效的遏製,會對後期大明的管理造成更多更大的麻煩!”
“我以為也應該儘快派遣一批官員前往東瀛,先將已經打下來的土地給管理起來!”
朱櫟則是一本正經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實際上他最近這兩天都在考慮這個問題。
像是朱匣烽他們雖然一路攻略了不少東瀛的城池,但戰時製定的一些規矩,其實並不適用於普通的老百姓!
尤其是關於律法和民生這方麵,都是朱匣烽他們無法考慮和顧及到的事情!
而這部分就需要有相應的官員來處理才行了!
“話是這麼說,但現在滿朝文武,有幾個願意去東瀛當官的?”
朱元璋卻是搖頭苦笑了起來。
九年義務教育也隻是剛剛開始施行,都沒能在大明完全普及,所以如今的大明朝依舊是各類人才稀缺,不管是官員還是教育方麵的人才,缺口都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