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氣候與土壤(1 / 2)

暗體 灃水森 7296 字 5個月前

在泰伯星人對居住地進行改造和建設之時,地球人也同樣在三處大沙漠的腹地和周邊開始了如火如荼的建設。

一時間,地球成了一個大工地,數不清的塔吊、建築設備矗立在地球上不同的區域,幾乎覆蓋了整個地表。

轟鳴的機器聲晝夜作響、響徹在整個大地之上,從烈日炎炎的沙漠到冰天雪地的冰原,直至廣闊無垠的大草原,都是一幅熱火朝天的景象。

這樣的場景,伴隨著雙方不斷移民的步伐,從未停息,持續了整整一年。

在這一年的時間內,地球人與泰伯星人又重新回到了戰略平衡的狀態下,這源於地球人不斷擴建中的核彈發射井及遍布三處沙漠地帶的遠程軌道發射裝置。

整整一年的時間,雙方都忙於移民和基建,無暇顧及其它,很罕見地沒有發生較大規模的衝突,地球迎來了難得一見的和平時期。

無數不多的幾次衝突,僅僅是地球人的捕撈船進入了200海裡以外的非海洋專屬經濟區,而造成的雙方擦槍走火。

除此之外,再無衝突。

這也是地球人的無奈之舉,高達幾十億的人口,三處貧瘠的沙漠地帶根本無法提供足夠的糧食供給,迫不得已,人類將目光投向富饒而廣闊的海洋。

海洋就像一個大型的食品庫,在泰伯星人到來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它一直是人類不可或缺的食品來源地之一。

每年消耗掉的海產品占據了人類飲食結構的三分之一強。

據統計,地球上有超過一半的動、植物生活在海洋中,發現的生物有 49 門 96 個綱,共約 20 萬種。

豐富的漁業資源及其藻類等植物,自古以來就是人類餐桌上的美食。

可現在,地表99.9%的海洋麵積被泰伯星人所占據,分配給人類的麵積簡直可以忽略不計,雖說有大洋洲南北海岸周邊的200海裡海洋專屬經濟區,可過渡的捕撈很快使得漁業資源陷入了枯竭。

為了應對糧食危機,人類對大沙沙漠、吉布森沙漠和維多利亞大沙漠進行了大規模的可種植性改造。

首先麵對的是溫度和土壤的問題,這也直接影響著人類在這片區域內的居住和生活。

泰伯星人分配給人類的地區,除了沿海幾條狹長的平原地帶外,98%的地方均被沙漠所覆蓋,白天溫度最高可達55度以上,夜晚最低可降至-10度。

在泰伯星人未改變地球的黃赤交角之前,雖然這片區域仍為沙漠地帶,可白天的溫度最高也僅在40幾度,晝夜溫差基本相差不大。

過高的溫度使人類無法長時間地暴露在室外,否則,極易引起脫水和被烈日灼傷的情況,這和那段曾經因月球遠離地球,而造成的短暫的高溫時期基本相同。

為了應對高溫,人類對局部氣候進行了改造。

首先,向對流層發射了三台裝備有可控核聚變引擎的超級鼓風機,每一台鼓風機的直徑約300米,在不更換燃料的情況下,三台超級鼓風機的滯空時間可達137年。

在冬季時,三台超級鼓風機機動到印度洋上空,將所形成的西北季風吹到三處大沙漠的腹地;在夏季時,三台超級鼓風機機動到太平洋上空,將所形成的東南季風吹到三處大沙漠的腹地。

不同季節、不同的季風所攜帶的充足水汽將向三

(本章未完,請翻頁)

處沙漠地帶輸送大量的暖濕氣流,從而形成降雨,而且,這種降雨是人工可以的乾預的,它將通過調節水汽的輸送量,調整降雨的強度。

降雨既可以形成充足的淡水、濕潤土地,還可以起到調節局部氣溫的效果。

這一切全部通過電腦的精確計算完成,它會根據地表溫度進行控製。

當地表溫度過高時,但此刻並不需要降雨,電腦將會向超級鼓風機發出指令,讓它們輸送更多的暖濕氣流,但卻會控製降雨形成的條件,即控製空氣中凝結核的數量,從而控製降雨。

起到隻降溫、不降雨的效果。

反之,如果既需要降低地表溫度,又需要降雨,在輸送暖濕氣流的同時,增加凝結核的數量就可以達到對降雨量的精確控製。

溫度誤差不到正負0.01度、降雨量誤差不到0.001毫米。

氣候的調整,使得原熱帶沙漠氣候逐步向熱帶草原和熱帶季風氣候轉變,而且更加濕潤,原熱帶草原氣候逐步向熱帶雨林氣候和亞熱帶濕潤氣候轉變。

曾經那個流沙遍地、戈壁叢生的不毛之地,現在成了一片欣欣向榮的膏腴之地。

僅僅如此,還不能徹底改變原有的氣候形態,還需要增植適宜於相應氣候帶的地表植物,才能形成閉合的、循環往複的生態圈。

但三處沙漠,不是黃沙就是戈壁礫石,沒有適宜植物生長的土壤,縱然有氣候形態的加持,也得上億年才能形成土壤結構。

為此,為三處沙漠地帶移植土壤,成了重中之中。

可放眼人類整個領地,除了沿海平原一帶有一層薄薄的土壤,剩下的不是黃沙礫石,就是堿灘鹽漬。

人類將目光放到領海、毗連區及200海裡海洋專屬經濟區,希望從海底得到部分淤泥,但除了12海裡領海內有少許的淤泥之外,其它區域的淤泥分布很不均勻,而且開采難度極大。

無奈之下,隻有放棄。

不得已,人類將目光重新描向了地球土壤的富集區,但這些區域大部分處於地球的富饒區域,可這些區域已經屬於泰伯星人。

未經允許,地球人不得踏足。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