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旻王朝天命元年臘月二十三日, 伯安山上迎來了冬日初雪,整個山林間都一派銀裝素裹瓊枝玉樹之景。
屋外是沉沉夜雪,屋內是明亮燭光,隻見陽明學宮地位最崇高的一間屋子裡, 一個白發蒼蒼的老者, 正俯身趴著案上, 細細寫著什麼。
桌上還擺著一些散落的竹製算籌,和一本樸素曆書, 似乎是剛剛還被人翻過。等到他落下最後一筆, 又仔細從頭檢查了一遍, 才似是微微一歎,將寫好的短箋放到一旁備好的信封內,封好信口。
然後老者就喚來了自己守在屋外的大弟子戚本齋,吩咐他將這封書信連夜寄出去。
戚本齋是天下聞名的陽明學宮首徒, 那麼這位老者的身份也可想而知了, 他就是以一己之力, 創立了被尊為天下儒家之首的陽明學宮的一代奇才——陽明老人。
世人皆知,陽明老人於文章經世軍政治國之上均有極高造詣, 在多個領域都堪稱是有著不俗成就的大家, 更不要說, 他還是開創了心學這一儒教學派分支的大宗師, 並直接讓心學憑借陽明學宮成為了可以和佛教道教平起平坐的當世三大宗教之一。
所以,能讓他在深夜回信的人,必定也不一般。
若是此時在的是陽明老人的小弟子嚴近夫,或許他還會笑嘻嘻問上幾句,但今日當值的是他的大弟子戚本齋,一個生性嚴肅非常的人。以至於明明才到知天命的年紀, 兩鬢斑白的他看起來,卻比自己已經過了古稀的白發師傅還要蒼老。
於是,戚本齋隻恭恭敬敬接過自家師長遞來的書信,一句話都沒多問,就行禮退下了。
然而,令人萬萬想不到的是,看似端方謹慎的戚本齋並沒有拿著書信去鴿房那邊,反而是悄悄回到了自己的住所。
隻見他小心將房門關嚴實,然後慢慢坐在書桌邊,居然拿出一把小小的裁紙小短匕,就這麼沿著信封的邊角,緩緩將它拆開。
果然,這封書信如戚本齋所預料到的那般,是陽明老人寄往寧王府的。
他迅速從頭看了一遍,準確找到了自己想要了解的內容:“幸得王爺書信相告,聞君喜得麟兒,不勝欣喜。承蒙王爺所托,小世子五行俱全,命格貴重,不負王府之後。然山人拙見,其時主壬水,屬陽之水,水旺缺金,勢不可長久。倘若多鑲補金精,於世子而言,可謂錦上添花。”
強忍著怒意將書信看完,戚本齋不由對自己師傅越發失望起來。寧王府位高權重,且根據自己接觸來看,現任寧王貌似溫良恭順,實則野心勃勃。
對於這樣注定會危及大旻江山的危險人物,身為心學及儒教執牛耳者的陽明老人,不僅沒有對他多加防範,反而言辭懇切,建言更是真摯體貼,看得一直將天下安危時刻掛在心上的戚本齋不禁怒火叢生,更加不滿起來。
前朝占卜算卦本是尋常,但本朝開國之時,不知從哪裡冒出了一個玉冠道人,卦象精準不說,還能逆天改命,給當年尚未平定天下的太祖皇帝增添了不少麻煩。
所以本朝建立後,將種種命數之學儘數列為禁術,如紫微之學奇門遁甲之術皆收歸於欽天監所管轄,無帝王之命,常人皆不可觸碰。另有一些易學。如梅花易術四柱八字之類,幾十年前元帝開恩,準道教之首玉虛宮掌教所請,將它們賜還給天下道門,僅允許所有道門掌教者自行學習,用於門派之中,嚴禁外泄。
命理之術何其龐雜繁瑣,若沒有大量的典籍學習,就算自己鑽研一輩子,也隻不過紙上談兵,並無半點用處。因此,雖然本朝江湖之中,還有諸多卜卦算命者,但幾乎全是坑蒙拐騙之徒,並無真才實學之輩。
故此,若是王侯權貴想要測測吉凶,挑個良辰吉日,都不得不上表請教欽天監。就因為這個原因,前朝冷僻的清水衙門欽天監,在本朝可以說是大出風頭。
然而,隻有極少數人知道,陽明老人少年遊學時,也曾拜會了玉虛宮,並在玉虛宮裡住了兩三年,對於常見的命理之術,都是頗為精通。
於是,看起來,這封書信就是不知道從何處得到了這個秘密的寧王,為了避開京城裡的欽天監,專程寫信請陽明老人為自己新得的小世子看一看命數而已。
但是,此刻剛偷偷讀完書信的戚本齋懷疑,這封書信並沒有看上去那麼簡單。
陽明老人博聞強識過目不忘,經常應友人和弟子的要求,將一些少見的孤本或見過的禁書默寫出來,以供他們學習。所以,此時在陽明學宮藏書閣的密室裡,實際上有不少禁書,比如那些命理之學。
因此,陽明老人門下的三位弟子,從首徒戚本齋到小徒弟嚴近夫,實則都懂一些算命卜卦之術。
於是,此時的戚本齋就再一次細細通讀書信,慢慢研究起來,儘管他對於命理之術遠沒有玉虛宮那些牛鼻子老道研究得那麼透徹,但根據書信上提到的,他就慢慢反過來將那位小世子的生辰八字推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