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麵聖(1 / 2)

陳青兕此言一出,立刻吸引了目光。

不論是最上首的孫處約,還是相陪的薛元超、劉齊賢、元萬頃都帶著幾分詫異的看著陳青兕。

這個時代的人對高句麗,對新羅的態度是截然相反的。

高句麗是仇敵,而新羅卻是朝廷最親密的屬國。

高句麗這個仇,還不一般。

隋朝時期,楊廣一征高句麗的時候,出動一百一十三萬,近乎兩百餘萬役夫,結果一個遼東城都打不下來,迂回往高句麗後方的三十萬大軍,隻回來兩千七百人,無數華夏兒郎的腦袋給高句麗人做成了京觀。

儘管這是隋朝的事情,可死的卻是漢家兒郎。

故而在此刻的唐王朝,上至皇帝,下到百姓,無人不敵視高句麗。

相反新羅對大唐的謙卑遠勝諸國,新羅善德女王登基的時候就頻繁向唐朝派遣使臣,貢獻方物,特地派遣僧人入唐學習。

李世民為了宣揚華夏文化,接納各國學子,其中新羅人最多。

而且新羅國雖小,但朝貢的次數與禮物的厚重卻居於首位,史稱“諸蕃之最。”

善德女王為了拍李世民的龍屁,還自學詩文贈送。

善德女王的妹妹真德女王也有樣學樣,織錦作五言《太平頌》贈給李治。

新羅人崇拜崇尚大唐文化,在大唐臣民心中新羅號為君子之國,頗知書記,有類中華。

新羅太能舔了,以至於唐朝上下幾乎無人不對其心生好感。

高句麗這個仇寇欺負新羅,新仇舊恨,加上對新羅的好感,朝野上下就沒有一個人站高句麗的。

所以陳青兕此話有些與這時代的大勢格格不入。

陳青兕道:“新羅屹立海東多年,即便昔年高句麗鼎盛之時,尚且無法將之覆滅,何況現在乎?”

高句麗確實稱得上海東一霸,他們在唐初時如果算上契丹、靺鞨這些附庸,人口在三百五十萬上下,要知道唐朝初年,人口也不過一千萬出頭……

但經過李世民的征討,唐軍收回了遼東,收複了契丹以及一部分靺鞨。

此後貞觀二十一年、貞觀二十二年,李世民兩次派兵襲擊高句麗都大勝而歸。

李治朝永徽五年、永徽六年,唐將鬆漠都督李窟哥,以及程名振、蘇定方也先後大破高句麗。

陳青兕說道:“高句麗這類物資匱乏卻坐擁地利,得天獨厚之國,並不怕一鼓作氣進攻死戰,他們有舉國死戰的勇氣與決心。相反怕的是消耗帶來的內亂與不安。高句麗現在的實力已經大不如前,新羅卻發展的極好,本應該是此消彼長的局麵。結果新羅三天兩頭的挨打,次次哭喊求援。新羅真就如此不濟?在下抱有懷疑態度。”

他的這番話引起了孫處約的深思。

薛元超、劉齊賢、元萬頃也覺得這角度有些新奇,紛紛陷入沉思。

陳青兕卻微笑著,自飲自娛,一切成竹在胸。

劉齊賢思索了半晌,說道:“陳先生此言倒是新穎,但某以為高句麗蔑視我朝威嚴,欺淩我國藩屬。不管新羅是否有自保之力,我朝都不能坐視不理。不然豈非讓高句麗輕視,讓其他藩屬心寒?”

陳青兕也不與他爭辯,隻是舉杯道:“劉兄言之有理。”

對天下大勢的把控可是他的殺手鐧,焉能在這種情況下吐露太多。

今日之言,不過是想借孫處約之口,將他對海東局勢的見解告之李治。

陳青兕知道,李治野心很大,早動了覆滅高句麗,完成自己父親未完成的壯舉,早晚會跟孫處約這些宰相商議此事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