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引力(1 / 2)

鑄工先鋒 文耕駿馳 3572 字 5個月前

幾個人拿著石頭,到了附近一個旅店先住下。然後到旅店後麵,繼續研究這個石頭。

段駐說:“這是引力石,我暫時這麼給它起名字。把它放在這裡,然後開啟光源,看到光線彎曲。”

段駐打開一道激光,本來是照射在對麵屏幕上。段駐把引力石放在桌子上,光線像是被吸引了一樣,照射點位置向下移動。

引力石移動,那道光像是被牽引一樣,像被繩子牽著,跟著移動。

他把幾個引力石放在不同位置,光線先後向幾個不同方向變化。先投向石頭A,然後是石頭B,然後是石頭C,像是鐵塊被吸鐵石吸引。

像是在地圖上開啟導航,設置目的地A,B,C,汽車自動行駛,根據設置位置汽車行進到A,然後是B,然後是C。隻不過有區彆的是,並沒有達到A,而是快要到達的時候發生偏轉。

就好像是繪圖軟件上繪製曲線,設置起點,曲率半徑中心,上下移動鼠標,曲線的形狀也會發生變化,但是沒有設置終點。

段駐說:“如果有個光學專家來解釋下就好了。”

孫實記說:“隻是我們三都是機械專業的。”

吳田說:“但我們在大學物理裡也學過光學。”

光的波粒二象性是指光既具有波動特性,又具有粒子特性。科學家發現光既能像波一樣向前傳播,有時又表現出粒子的特征。因此稱光為“波粒二象性”。

關於波的波動特性,支持者惠更斯認為,光是一種機械波;光波是一種靠物質載體來傳播的縱向波,傳播它的物質載體是“以太”;波麵上的各點本身就是引起媒質振動的波源。根據這一理論,惠更斯證明了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也比較好的解釋了光的衍射、雙折射現象和著名的“牛頓環”實驗。如果說這些理論不易理解,惠更斯又舉出了一個生活中的例子來反駁微粒說。如果光是由粒子組成的,那麼在光的傳播過程中各粒子必然互相碰撞,這樣一定會導致光的傳播方向的改變。

關於光的粒子性,支持者牛頓提出:第一,光如果是一種波,它應該同聲波一樣可以繞過障礙物、不會產生影子;第二,冰洲石的雙折射現象說明光在不同的邊上有不同的性質,波動說無法解釋其原因。

愛因斯認為對於時間的平均值,光表現為波動;對於時間的瞬間值,光表現為粒子性。這是曆史上第一次揭示微觀客體波動性和粒子性的統一,即波粒二象性。這一科學理論最終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接受。

這引力石如何改變光的傳播?大家在思考。

一種可能,它改變了周圍空間的折射率,導致光折射變化,可能折射率是連續變化。光沿著曲線變化,而不是折線。例如光纖,光在光纖中的傳播是利用光的全反射。光纖纖芯的折射率高於包層折射率,在纖芯與包層的分界麵上,光發生全內反射,沿著光纖軸線曲折前進。

一種可能,它擾亂了周圍空間,波原來的傳播被乾擾。一個石頭落入水中激起漣漪,又一個石頭落入水中,將原來的水波阻斷。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