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錯覺(1 / 1)

馮勝也算是熬出了頭。當接到自己將會被調遣至倭國作為征伐大將之一的文書後,他立即就興奮了起來、打仗是一回事,最為主要的事情,是他不再受到陛下的猜忌了。現在女婿朱橚掌管太孫殿下所設立的醫學堂,算是徹底的脫離了這皇室糾紛之中,自己這邊,也跟著受益了。馮勝的高光時刻,都在大明初年。那時馮勝兼任太子右詹事。因犯小法而被貶官,為都督同知。時值收複天下,馮勝率軍逆河而上,取汴、洛,下陝州,直趨潼關。守將夜逃,於是奪潼關,取華州。征伐山西時,由武陟攻取懷慶,越過太行山,克碗子城,取澤、潞,於猗氏擒獲元右丞賈成。又克平陽、絳州,擒獲元左丞田保保等,俘獲將士五百餘人。洪武二年,馮勝率軍渡過黃河,直趨陝西,攻克鳳翔。然後渡過隴水,攻取鞏昌,進逼臨洮,降服李思齊。又回軍跟隨大將軍徐達圍攻慶陽。擴廓遣將進攻原州,聲援慶陽。馮勝扼守驛馬關,打敗其將,於是攻克慶陽,捉住張良臣,是以陝西全部平定。九月,朱元璋召大將軍回京,命馮勝駐守慶陽,節製諸軍。而馮勝卻認為關陝已定,擅自率領全軍返回。朱元璋大怒,對馮勝加以切責,念其功大,便赦免了他,未予治罪。但所賞錢財,未及大將軍徐達一半。後麵大將軍徐達,左副將軍李文忠去世後,馮勝最為出名的,便就是遼東,奴兒乾的金山之役。也就是那次,有人揭發馮勝藏匿了許多良馬,派門人向納哈出之妻依次酌酒,以求大珠異寶,王子才死二天便強娶其女,因而喪失降、附之心,又損失濮英三千騎兵,而常茂也趁機攻訐馮勝之過。朱元璋大怒,沒收馮勝的大將軍印,命他在鳳陽建宅居住,定期上京朝見,諸將士也無賞賜。馮勝從此以後再也沒有統率過大軍。撫摸著由宦官送來的虎符,馮勝心中五味陳雜。什麼藏匿良馬,求取異寶,強娶其女。為什麼會有這些事情,馮勝知道,也不存在什麼辯解的可能。在洪武二十年那個時候,馮勝便就是節製天下兵權的大將軍,雖說皇權在上,但若兵權,即便是藍玉,也是他帳下裨將。“老夥計,終歸是回來了,這次,咱們再一起馬上廝殺。”毫無疑問,馮勝本人也是個喜歡打仗之人,赫赫功名,讓朱元璋都極為忌憚。這一輩子,馮勝都處於戰事之中。當初,朱元璋剛拿下定遠,馮國用帶著弟弟馮勝前來投奔,朱元璋見馮國用兄弟穿著儒生的衣服,還以為他是個文弱書生。不曾想,馮國用簡單露幾手,就震懾住了朱元璋。《明史紀事本末》雲:太祖大悅,俾兄弟皆居帷幄,預頂機密焉。由此可知,朱元璋初見馮氏兄弟,大喜過望,從此把馮氏兄弟當心腹。當時,李善長、常遇春、李文忠、鄧愈都還沒有投奔朱元璋,馮國用能文能武,是不可多得的帥才。朱元璋在野外行軍打仗,夜裡睡覺的時候不讓其他將領靠近,唯獨留馮國用在帳內護衛,二人感情很深。可惜,馮國用隻跟了朱元璋七年,在紹興之戰時病逝了。朱元璋非常痛惜,明朝開國後,朱元璋率先追封馮國用為郢國公。王世貞曾說:馮國用不死,其在韓公、岐陽伯仲乎?意思是說,如果馮國用不死這麼早,明朝開國後,他的地位不在李善長、李文忠之下。往年的事情,在馮勝的腦海中不斷的閃過。他緊緊抓住那一枚大將軍印,如果緊握自己的一生。沒有太孫殿下,他不可能有這樣的機會了。當初,馮勝最初知曉太子薨逝後,心裡頭就在惶恐。本來馮勝還指望著,自己能熬到太子上位的那一天,現在太子沒了,陛下還會留下他嗎。好在是太孫殿下的出現,讓局勢得到緩解。但馮勝也非常的清楚,即便是太孫殿下那邊,也不是說隨便就好說話之人。開國功臣,最為尷尬。其實馮勝最初的時候,也並不是很出色,像是徐達,常遇春一生未有敗績,而馮勝經曆過幾次失敗,丟盔棄甲的逃走。但他學習的能力很強,到後麵就越發的突出,逐漸的勝利的功勞,就越發的多了起來。就是在最初有所功勞的時候,得意忘形了,有被訓斥過。不過在洪武三年的時候,朱元璋還是給了最高規格的封賞。封宋國公,食祿三千石,予世券。誥詞謂勝兄弟親同骨肉,十餘年間,除肘腑之患,建爪牙之功,平定中原,佐成混一。朱元璋說,馮勝兄弟倆就像自己的親骨肉一樣。自古以來,開國皇帝拉攏功臣的最佳方式除了封賞以外,就是聯姻。朱元璋把馮勝的長女許配給常遇春之子常茂,把次女許配給周朱橚,把馮勝的侄女,馮國用之女許配給了沐英。要知道,朱橚是朱元璋的第五子,而常茂是太子朱標的大舅子,沐英是朱元璋的養子。這三樁聯姻,意味著馮勝和朱元璋的利益牢牢綁定在一起,堅不可摧。不過事實證明,聯姻這東西,朱元璋是真不看在眼裡,彆說他馮勝了,哪怕周王朱橚,不也照樣要遭到貶罰麼。大將軍印撫摸了良久,馮勝這才小心翼翼的放回錦盒裡收了起來。而後打開房門,外門寒風呼嘯。聽到開門聲,旁邊立即有仆從過來。這種天氣,自然不可能說在門口值守,一般也就是在屋裡頭取暖等候,聽到動靜馬上出來即可。馮勝對仆從道:“備馬,本將軍要去一趟大內。”此時的馮勝,氣質已經決然不同,意氣風華的模樣,讓那已經發白的兩鬢,不那麼起眼,反而是那炯炯有神的目光,更添幾分抖擻精神。......“拖出去砍了!”“陛下饒命啊!!!啊!!!!”一段小小的插曲,在早朝上演。眼看就幾天過年了,朱元璋也沒忍住自己的殺性,而是選擇就地格殺。朱英沒有半句勸諫,隻是冷冷看著。就在剛才,朱英提出,趁著過年之喜,由群英商會興建學堂三十六所,用於十歲左右兒童的啟蒙教育。最為關鍵的是,免費!不僅免收束修,也就是學費,還可每天午時,供應一餐吃食。學堂不分男女,不問出身,凡是年歲差不多者,皆可入學。這也就是意味著,哪怕是沒有戶籍的流民之子,亦或是本身就是流民乞丐的,隻要年歲相差不大,就能直接到這裡上學。其中還有一些獎學金,也就是學習成績優異者,亦可獲得學堂頒發的錢財,亦或是實物為獎勵。獎學金什麼放在一邊。單單就是不收束修這一點,就會讓不知多少人帶著孩子前去了,更何況還有一口膳食,這可是大大的減少家裡的負擔。賬要怎麼算?在這個年頭,大明初立之際,官府這邊,都是鼓勵生育的。而哪怕是最底層的老百姓,一般家中都有數子數女。這年頭小孩隻要有一口吃的就行,沒後世那麼多講究,加上夭折的多,即便是皇室也無法避免夭折這種現象的發生,更彆提民間了。所以那就是不停的生,尤其是兒子多,那就代表自家勞動力多。在古代,兒子多,走出去說話更硬氣,腰杆都要更挺直一些。譬如你加有子三人,鄰居家有子一人。這鄰裡之間,在水田之上,避免不了產生一些矛盾,如水怎麼灌溉等等諸多事情。一旦發生爭執,叫上三個兒子往那一站,對麵隻能悻悻離去。若是相反,帶著委屈和不爽的,就變成了自己。這才是真正真實寫照。而朱英提出一頓吃食後,這些百姓家裡的孩子,相當於全部都由朱英來養了。因為在多數人看來,小孩子胃口小,吃一頓也就夠了。尤其是女孩子。按理說這是一個好事。畢竟這錢也不是由戶部出,也不是由內帑出,完全由群英商會來承擔。從外層麵來看,這應該是一個非常好的事情,算是真正意義上的造福於民。怎就讓朱英冷眼旁觀,朱元璋大發雷霆,直接問斬呢。因有人站出來反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朱英這種開民智的行為,觸及到了現在所有讀書人的利益。這個讀書人,是包括文武百官,勳貴地主,鄉紳富商。唯一沒有包含的,就是最為底層的黎民百姓。尤其是翰林院,意見當是最大的,他們把守著學習的通道,高深的知識想要學習,就隻能是國子監,翰林院。其他地方,隻有最為普通的經義流傳。轉過來說,翰林院和國子監的根本,就在於科舉上麵。那種鄉下百姓中狀元之事,基本上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政治思想,便是《四書》、《春秋》、《詩經》等典籍的內容與理解,所認為正確的答案,隻有他們才知道。這麼一來,等於是為官的上升渠道,被所謂的少部分讀書人所掌控。什麼寒門貴子,那都是小說裡麵的。蒙元清洗天下,讓這中原王朝,再沒有了所謂的千年世家,但依舊是宗族天下。很多地方,一個村,就是一個姓,也就是一個族。這是無法避免的。在這族中,以族長的為主一係,便就掌控了最為頂尖的才學。那些普通族民,連識字的機會都沒有,而且他們必須依附在宗族上。因為不管在內在外,離了宗族,就是流民。大明,依舊是宗法製的天下。按照現在大明的說法,也就是說縣城往下,就不存在法律了,都是宗族自己治理為主。古代什麼浸豬籠之類的,就是宗法製衍生出來的刑罰。在古代當官大多是靠同鄉、同宗族的人來照顧提拔,如果被踢出族譜,那麼將沒有人會提拔你。宗法製十分嚴格,有時候一個考中進士去京師為官,老家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窮親戚來京師辦事,便是吃在這個當官的家裡,睡也在這個當官的家裡。且這個當官的不敢有半點怨言,而且還得好吃好喝的招待,等窮親戚待夠了準備回家,官員還會給一些錢財當作盤纏。小說裡那種看不起窮親戚的行為,其實就整個大明來說,都屬於個例。絕大多數,都非常愛惜自己的名聲,尤其是宗族裡的名聲。族長的話,比上司可要好使多了。得罪上司,很大程度上,也就是給點小鞋穿,鬨大了誰也不想,誰還沒幾分乾係呢。但得罪族長,那就完全不同了。單單一條不孝之罪,就能讓你立馬下台,老老實實回鄉接受族規懲罰。這隻是一個比喻,一般能夠去當官的,和族裡的高層,基本上都是一條船上。然現在,朱英所在之事,就是強行打斷這種階層關係。讀書人可不傻,尤其是在觸及到自身的利益時。哪怕太孫殿下給了很多恩厚,那也沒用,大量的官員開始討論,最後更有官員挺直腰杆站了出來,大聲講述關於孔子學說,並且隱約斥責太孫殿下,這並未為帝之道。朱元璋聽著這話,直接被氣笑了,管他還有幾天過年,斬了再說。時值兩月後,這還是陛下再度於奉天殿中,直接問斬。朱英自然不可能去勸說,那豈不是把自己當軟肺子搞了。而且說話那官員,品級不算低,也不知道是自己這麼想的,還是有人暗中授意。很顯然,效果特彆好。在拖出去問斬之後,奉天殿內一片安靜,誰都不願意充當那出頭鳥,給陛下殺雞儆猴。沒人會懷疑,就目前陛下,哪怕這文武百官全部站出來,陛下也不會有絲毫的猶豫。將殺得這奉天殿中,血流成河。是以,傻子才會去白白送死。有熟悉那被砍頭的官員,暗暗搖頭。他知道,被砍頭那官員,是因為最近幾月調動才入了京師,之前一直都在地方。恰好最近幾月,朱元璋的心情挺不錯,沒怎麼殺人,所以就造成了一種錯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