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群雄割據(2 / 2)

在颶風的肆虐下,倭國這邊的百姓,雖然早就有習慣,但依舊是無法避免傷亡。

人員的情況暫且不談,但是在城防這塊,基本上可以說成了一片空白。

短短三天的時間裡,朱棣的大軍,就立下了偌大的功勞。

所到之處,根本沒有什麼像樣的抵抗,完全可以用推枯拉朽來形容。

但隨著大軍的不斷前進,一個很艱難的問題,擺在了朱棣的麵前。

“王爺,我們大軍已經剩下的糧食不多了。”

“在目前所有占領的村寨裡,這些倭人幾乎沒有什麼口糧。”

“經過審訊,這才得知早在之前,就有倭人的官員,在這邊大肆征收,而後全部把糧食都運走了。”

“不僅僅是糧食,包括一些青壯,精銳,基本上都被運走至本州島那邊。”

張玉在馬上,向燕王彙報說道。

手持韁繩的朱棣,坐在馬上看著前方不斷被將士輕易攻克的城池,眉頭皺了起來。

“這些倭人,當真是心狠,連自己的父母妻兒,都是不管不顧,隻是自個逃走。”

“他們這是想要,把整個九州島當成是一個牢籠,來困住咱們呀。”

朱棣有些感歎的說道。

張玉再次回道:“王爺,這九州島是每年受到颶風侵襲最為嚴重的地方,根據那些倭人百姓所言,每當颶風來襲之後,就要尋求本州島的幫助。”

“現在倭人還把糧食全部運走,可咱們留下這麼多的俘虜,其心可誅啊。”

朱棣沒有說話。

即便是說在戰場上,一將功成萬骨枯。

但是大量屠殺倭人百姓這種事情,朱棣當然不會說動手去做。

現在的難題就是,如果拿走糧食,自然能夠維持軍隊的消耗,但是倭人這邊,就是大量的餓死。

除非說,殺俘。

朱棣在沉思過後,還是放棄了殺俘這個想法。

因為殺得太多了,往後就沒人了,那打下來的地盤,都成了廢地,又有什麼作用可言。

“晉王那邊,現在是怎樣安排的,群英商會可是有給晉王送糧。”朱棣沒有去回答上一個問題,反而是問了朱棡這邊。

張玉搖頭道:“目前還沒有任何船隊過來,即便是有些海商的船隊,在知曉我大明軍征討倭國,也是改道航行。”

“倒是宋國公那邊,在颶風之前,就有船隊回去運糧,想來應該不會有多久的時間。”

“不過要是顧及倭人百姓,咱們自己的將士,就不夠吃了。”

張玉說的顧及,是指倭人百姓在餓不死的情況下。

但是百姓和軍隊相比起來,人口數目就是一個很大的基數了。

朱棣大軍所過之處,除了零星的反抗,幾乎全部都直接整存村的投降,目前不到三天的時間,就有了七八萬的倭人百姓。

再打下去,隨著地盤的擴大,人口也會越來越多,糧食也會越發緊缺。

“將所有的倭人百姓,除了最先投靠咱們的,其餘全部都管轄起來。”

“給予少量的糧食,每天一碗粥,全部實行管製,不得搞任何的特殊。”

“若是有倭人百姓提供糧食藏匿之處者,可得每日兩頓飽飯。”

“還有傳令前線的將士們,放緩征伐的速度。”

想了想,朱棣直接下令道。

人口是肯定不能丟棄的,沒了人,還談什麼統治,難道說統治山水野獸嗎。

而此刻,本州島那邊的權利更替,也因為明軍的外部壓力,在發生飛快的變化。

倭國皇居。

和皇宮的稱呼不同,一個居字,就體現出倭國和大明間的差距。

“你說,如果朕向明軍聯絡,暗中幫助其擊敗足利義滿,大明的皇帝,是否會繼續讓朕擔任天皇。”

後小鬆天皇,向自己的近臣問道。

倭國天皇的稱呼,其實是在盛唐時期才有的,嚴格追朔起來,是唐高宗之後的事情。

在此之前,倭國並未有天皇的稱呼,隻有“大王”或“倭奴王”。

這“倭奴王”一詞還是漢光武帝賜予的,在《後漢書·東夷列傳》中記載,當時倭國使者向漢朝進貢,請求光武帝賜名。

光武帝看這使臣特彆矮,便賜予“倭奴國”,其國王自然就被封為“倭奴王”了。

雖然這名字在目前看來不咋地,但當時倭國人非常高興,還用了六百多年,後世還出土過“倭奴王”的印章。

連帶著包括自稱為‘朕’,也一並帶到了倭國這邊。

當然,對於大明,亦或是中原王朝,即便是倭國天皇,也是自稱為臣子。

而後小鬆天皇之所以這麼去問近臣,是因為他實在受不了足利義滿。

目前掌控大權的足利義滿,在大明未曾征討前,就已經準備退位給自己九歲的兒子足利義持。

隻等在京都修建巨大的豪華宅邸鹿苑和輝煌的金閣寺落成之後,便就開始。

當然,這可不是說要退位讓權,而是要自己成為太政大臣,這野心可謂是昭然若揭。

在後小鬆天皇看來,大明此刻對倭國的征討,並非是對自己的征討,應該是對這些不臣之征討。

所以他要聯合大明,一起推翻足利義滿的幕府統治,恢複到天皇統治之中。

近臣聞言,猶豫再三後說道:“或許陛下已經先派人去聯絡一方試試,如今足利將軍,已然完全不把陛下放在眼裡了。”

後小鬆天皇聞言,重重點頭。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