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一一章、暴君統治下的世界(1 / 2)

十九世紀被稱為“英國的世紀”,自拿破侖帝國瓦解,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人在世界範圍內擊敗了每一個挑戰者,也鎮壓了每一個反抗者;這個事實代表著一連串的戰爭。

不知是不是巧合,時間禁區的起始點是1840年。執筆人調查摩根家族曆史的時候,第一個案例就是鴉片戰爭。

“瑪德!”林?看資料的時候罵了一句,但全程也隻罵了這麼一句;甚至沒有人知道這一句罵的是誰,或許是全罵了。

從“一鴉”到“二鴉”,中間還夾著英國在阿富汗的“喀布爾大撤退”,克裡米亞戰爭、印度反殖民大起義、第二次英緬戰爭、英國入侵伊朗等等。

其他零零散散的戰事不計其數,隻是規模不大,消息甚至到不了倫敦,遑論英國議院。

“摩根家族的人很活躍啊,幾乎每一次大規模戰事,都有他們的家族成員搖旗呐喊。”福爾摩斯翻看著布滿塵埃的上、下議院會議記錄,嘖嘖稱奇;

“有?情況很奇怪,摩根家族在1840年之前幾乎默默無聞;雖然他們當時也是上議院的貴族議員,在大多數議題上卻隻是隨大流,很少有什麼主見,直到1840年,好像突然開竅了一樣,迅速成為外交強硬派的代表人物。”

“你發現了什麼?”林?走了過來;自從名偵探歪打正著之後,執筆人就不再輕視對方的情報發現和分析能力。雖然涉及方向性的問題不能向他明說,但技術性細節卻完全可以交給他處理。

“1838年,英國第一次入侵阿富汗,次年占領坎大哈和喀布爾;一年多時間裡,摩根家當時在上議院的議員沒有留下任何發言記錄。如果不是議員名單上有‘摩根’這個姓氏,甚至都不知道議員席上坐著這麼一個人。”

福爾摩斯邊吐槽邊翻過下一頁;

“可就在1840年,摩根家的人就突然活躍起來;不但在議院多次發表有關對外戰爭的演講,而且還寫信給駐阿富汗、波斯灣等地的英軍指揮官,闡明強硬立場。同一場戰爭,以1840年為節點,前後表現截然不同。”

林?沒有再問,而是自行拿過曆年議院記錄仔細翻看;從1840年那次突兀的轉變開始,直到眼下的1899年,摩根家族擔任上議院議員的人已經換過兩任,但對外戰爭的態度卻是如出一轍。

都是不分利弊,不計得失的強硬。偏偏這種“不正常”的表現在西方民主製度的玩法下又顯得十分正常,被其他政客視為某種爭取影響力、鞏固政治地位的操作手段。

議院裡其他政客最多隻會感慨兩聲,覺得摩根家族獨自強占了一個“賽道”,吃掉了最多強硬派的政治紅利;卻從來沒人覺得這種不顧國家實際處境和整體利益的行為有什麼不妥。

“帕特裡克?摩根現在在哪兒?”林?合上資料,轉頭詢問艾琳?艾德勒。

“在議院聯合提案上署名之後,摩根爵士就加入了一個議院派往開普敦的調查團;昨天啟程離開倫敦,算時間的話,現在應該已經過了比斯開灣,進入葡萄牙海域了。”艾琳展示了她領導下的情報機構強大的工作效率。

“嗬……這是迫不及待想要近距離品嘗戰爭的美味了。”林?冷笑著下令,“看來我要對摩根家族做一次徹底的檢查了;不知道他們被控製的程度究竟有多深?”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