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物理和口頭的雙重阻攔,戴安娜也知道自己今天動不得手;她不願繼續看那個摩根爵士蠱惑軍心,像什麼“布爾人聽不懂禮貌的言辭,隻有血與火才能讓他們清醒”之類的,聽著就讓人惡心。
亞馬遜公主轉頭離去,一點都不顧及自己的舉動與偽裝的身份嚴重不符。
林?多停留了片刻,特意找個合適角度,將慷慨激昂的演講者與狂熱高呼勝利口號的士兵一起收進相框,拍下了一幅足以在放在頭版頭條的,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照片。
拍完之後,林?並沒有急著離開,而是在原地站了一會兒,抬頭看向陰雲密布的天空,若有所思。
英國士兵雖然被鼓動起了戰意,但高層的作戰部署依然有條不紊。就像林?說的,底層士兵和民眾有可能被欺騙和煽動,高層的精英卻大多都保持著理智。
一個強硬派上議院議員,其權勢地位尚不足以直接改變遠征軍的指揮部署。
遠道而來的英國援軍雖然很快就抵近前線,但並沒有急著與布爾人交鋒。他們安營紮寨,修整了近一個月;直到時間進入12月份,越來越多的增援部隊抵達,兵力上有了絕對優勢之後,才開始實施為萊迪史密斯城解圍的計劃。
從12月15日開始,英、布雙方軍隊展開了第二次大規模野戰;激戰一周之後,英軍在三?主攻方向上的行動全部宣告失敗。
一個星期時間裡,英國軍隊損失超過四千人,其中一大半是陣亡和失蹤。
當屍體鋪滿進攻陣地,傷員躺在戰地醫院哀嚎的時候,英軍在開戰之初高昂的士氣一落千丈。至於帕特裡克?摩根爵士?他早就帶著議院調查團返回倫敦了。
英國人的失敗在“戰地記者”看來實屬正常;這一批援軍都是就近從各個殖民地召來,有非洲的,有印度大殖民區的,想想他們平時對付的都是什麼樣的對手?
就印度王公麾下的土兵,已經是這幫英軍平時最“強大”、最有組織性和紀律性的潛在對手了。
那道理是怎麼說來著?“虐菜”多了,就不會打高端局了;跟臭棋簍子下多了,自己也成臭棋簍子了。
平時打一盤散沙的土著打習慣了,突然遇到一支同樣有組織、有紀律、能熟練使用現代武器和戰術的白人軍隊,英國人當場就被打懵了。
欺負土著時無往而不利的密集隊形、密集火力和集團衝鋒,在布爾人精心布置的防禦陣地和炮兵火力麵前變成了集體送死。三條戰線上,戰損比差距最大的高達1比36。
處於兵力和火力絕對劣勢、以三千五百兵力迎戰兩萬兩千英軍的布爾人是那個“1”。
聽到這個結果的時候,執筆人恍惚想起了前世聽到的某個網絡流言;說是二毛家裡剛發生內戰的時候,大老美的“退役軍官”以其十多年治安戰經驗,被二毛政府軍邀請擔任軍事顧問。
然後在裝甲部隊行軍途中,這位軍事顧問指揮著工兵在某個鐵路橋反複搜查路邊炸彈;結果炸彈沒找著,停在路上的裝甲部隊被烏東反政府軍一通遠程炮火覆蓋,差點把部隊建製給打沒了……
曆史已經證明,人類總是反複做著相同的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