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安皇宮,延和殿,這是崇政殿一側的朵殿。
南宋皇宮的大殿不但規製小,而且主要的其實隻有兩座,就是崇政殿和垂拱殿,所以經常一殿多用,按需揭名,比如舉行冊禮大典時,就掛大慶殿的牌子,科舉殿試時,掛集英殿,接受朝賀時,掛紫宸殿,商討軍事閱武時,則掛講武殿,簡直就是‘臨時宮’。
這延和殿,本是皇帝舉行儀式前休息之所,後來供皇帝便坐視事,處理政務。
此時,趙官家坐在案前,正在翻看一封奏章,正是首相謝方叔聯名董槐、程元鳳一起遞交的重選皇子章程。
“還以為弄了三個人商議,這章程能拖上一陣子呢,看來這謝方叔也有點手段,居然硬是整出來了。”
趙官家搖著頭自語道,隨即仔細閱覽了起來。
奏章大致的意思是,在十天內,儘可能將十六歲以下,太祖太宗十一世孫輩的宗室子弟都召集起來,齊聚臨安。
因為路程關係,估計能夠有個一百來人左右,然後按三歲一個年齡段,分成五組,每組初步選出五人。
接著根據年齡采用合適的方法,進行組內比選,每組勝出一人,最後剩下這不同年齡段的五人再進行比選,由官家親自選出滿意的一人,或者兩人也行。
說實話,若是拋開個人感情的話,這法子也算合情合理,這些大頭巾真不愧是曆經層層科舉選出來的人精,但凡真的實心做起事來,都有那麼幾把刷子。
假如,人人都秉持公心的話,用類似於科舉的法子,嚴格選舉出皇位繼承人,或許出現昏君的概率真的能大大降低。
但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且不說做不到人人公心,就是當政的皇帝也不會接受這樣的法子,畢竟皇帝也有私欲,也不允許皇帝是被人公然選出來的,那將從根本上動搖皇權的神聖性。
這一次,主要是趙官家彆有目的才故意放縱,加上南宋的文臣頭鐵程度已經達到了巔峰,畢竟‘不殺士大夫’是大宋所謂的祖製。
“但願,四郎這次不是自找麻煩,不然樂子可就大了。”
趙官家喃喃,在奏章上沒挑出什麼毛病,便提筆寫下一個“可”字,然後讓中書舍人傳回政事堂。
又稍稍應付了一些政務,趙官家便站起來伸了伸腰身,“擺駕慈元殿。”
這幾日,閻貴妃似乎回到了當初剛進宮時,變得嫵媚誘人,而且還更加小意奉承,讓趙官家十分享受做男人的快樂,一想到這,不由小腹燥熱,腳步又加快了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