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方叔恨不能把紙上的每一個字都刻進自己心裡,久久難以自己,如果不是趙官家的笑聲過於刺耳,他還醒不過來。
“這詞,堪比詩聖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儘長江滾滾來’,也不輸蘇公的‘大江東去,浪淘儘,千古風流人物’,不得不說,某並無資格點評。而且,在場諸公,恐怕也沒人有資格,至於評級,那是對這詞的侮辱!”
謝方叔說得有些極端了,但群臣卻都深以為然。
這便是文人,即使再怎麼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但麵對真正的傳世之作時,卻沒有失去應有的敬畏。
但投票還是要進行的,畢竟其他四人還是需要排名的。
不過工部尚書兼同簽書樞密院事,程元鳳,斟酌一番後,說道,“這一輪忠王為第一是毫無疑問的,乾脆就彆參與投票了。”
“額,申甫此言有理,那麼投票隻四人參與吧。”謝方叔巡視一圈,見沒有人反對,便首肯了這個提議。
趁著大家把注意集中到投票上時,謝方叔悄悄把忠王的卷子小心折好,揣進了袖袋裡。
投票結果出來。
趙孟啟,無票,第一。
趙鶴雲,二十四票,第二。
趙孟頮,二十四票,並二。
趙孟關,十九票,第四。
趙孟曦,三票,第五。
見到這樣的投票結果,趙孟啟不得不佩服某些大臣,都這樣還死命把票給趙孟關,心中也是暗暗記下這些人的名字。
隨後統計前五輪的成績,趙孟啟為十,趙孟關為十三,趙鶴雲為十四,趙孟頮為十四,趙孟曦為二十一。
其實,到了這一步,趙孟曦已經等於被淘汰了,而趙鶴雲和趙孟頮兩人名次加數一樣,最好的結果或許還能與趙孟啟扯平,機會還是有一些的。
不過趙孟曦還是要繼續下一輪,不然少了一個人排名,會影響名次加數。
剩下最後一輪,葉夢鼎長身而起,“周教六藝,數實成之。學士大夫,所從來尚矣。……爰自河圖、洛書闓發秘奧,八卦、九疇錯綜精微,極而至於大衍、皇極之用,而人事之變無不該,鬼神之情莫能隱矣。”
“最後一藝,‘數’,包涵理數、氣數、算術,今日取算術,出題三道,當即演算,答案對錯將一目了然,限時兩刻鐘,發卷。”
哦豁,這意思是數學考試?
趙孟啟眼神一動,好歹自己也是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算個數還是不會有問題的。
卷子到手,他先看第一題,“坐船渡江,共計九船,大船滿七,滿三小船,四十三兵卒,滿船而渡,大小幾船。”
趙孟啟不由一笑,果然簡單,不過就是一個一元一次方程而已,後世小學生都能做出來。
假設大船為X,小船便是9-X,列出一個等式,7X+3(9-X)=43,隨即兩下便算出了答案。
下一題,“今有門廳一座,不知門廣高低.長竿橫握歸室,爭奈門狹六尺;隨即豎竿過去,亦長三尺無疑.兩隅斜去恰方齊.請問三色各幾?”
意思是,不知道門的長和寬,用一根同樣不知道總長多少的竹竿去量,結果是竹竿比寬度多了六尺,比高度多了三尺,斜著量對角卻剛剛好,求解門的長寬和竹竿的長度各是多少?
這個稍微複雜了一點,需要利用勾股定理列出等式而已,因為長寬和竹竿剛好是一個直角三角形。
假設門寬為X,那竹竿長度就是X+6,門高就是X+3,根據勾股定律列出等式就是X^2+(X+3)^2=(X+6)^2,是個一元二次方程,拆算程序多了幾道而已。
最後一題,“一萬六千六百短竹竿,將來要把筆頭安,管三套五為期定,問郡多少能完成?”
升級了,變成了二元一次方程,依然還在趙孟啟的數學水平之內。
用於製作筆管的短竹數為X根,用於製作筆套的短竹數為Y根,列出兩個等式,X+Y=16600,3X=5Y,兩式聯立計算便可,其實比第二題還簡單。
三道題總共也就花了不到三分鐘,趙孟啟便解決了,便又故態複萌,抬頭東張西望起來。
他看見,趙孟曦看著卷子抓耳撓腮的,似乎不知道該如何下手。
趙鶴雲倒是鎮定自若,伏著身子在紙上寫寫畫畫,看來對算術有些研究。
趙孟頮和趙孟關都是愁眉苦臉的,畫上幾筆又停下來,好像遇到障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