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言中,宋太祖立下三條祖訓。
一是保全柴氏子孫。
二是不殺士大夫。
三是不加農田之賦。
還勒石立碑放在太廟中,規定隻許登基後的皇帝才能看,其他人,包括皇太子都沒資格看。
要是細細想,顯然不合常理,一塊碑,怎麼可能做到隻給一個人看,難道平時埋起來,皇帝要看的時候,自己動手挖出來?
先不說有沒有這塊碑,反正南渡以後,東京就是彆人的了,太廟也被毀了。
就說這一條,柴氏子孫可沒見有好下場,死得死,散得散,最後到了仁宗那會,隻能找個八竿子打不著的柴姓人來頂柴家的爵位。
還有這第三條,那就更扯淡了,一個農民每年一半以上的勞動成果都交了稅。
至於這天天被士大夫們掛在嘴裡的第二條,倒是一直保持得不錯,畢竟他們就是受益人啊。
可是要較真來說,正史記載的,宋太祖自己就殺過八十多個,上至樞密直學士、殿前都虞候、州刺史,下至指揮使、監察禦史、縣令等,皆有被殺者。
宋太宗的手也不軟,單單本紀裡就載有十多個,倒是真宗隻殺了一個,到後麵確實是越來越少,基本沒有了。
所以這一條,多半都是被祖訓了,隻是文官集團出於自己的利益,強行向皇帝灌輸的。
最早乾這事的,應該是大宋第一完人範仲淹,當時有個知軍犯了死罪,宰相都說該斬,但範夫子就上書反對了,他是這麼說的。
“祖宗以來,未嘗輕殺臣下,此盛德事,奈何欲輕壞之?且吾與公在此,同僚之間,同心者有幾?雖上意亦未知所定也,而輕導人主以誅戮臣下,它日手滑,雖吾輩亦未敢自保也。”
核心理由就是怕皇帝‘手滑’,目的呢,就是把少殺徹底變成不殺,為此不惜忽視律法綱紀,由此看來,再偉大的讀書人也是會有私心立場的。
從這以後,就真的沒怎麼殺了,起碼,不用刀子殺,那什麼流放死的,驚懼而亡的,不算……
南渡後,高宗又舉起屠刀,哢哢亂殺。
現在,這個忠王連太子名分都還沒,就打算大乾一場了,這不得不讓大臣們心驚膽戰。
卻見趙孟啟沉吟了一會,一副深思熟慮狀,“即刻起,臨安執行宵禁,加強城門關防,立即搜捕奸細,但如果涉及朝官,必須請示政事堂,還有,抓捕後的犯人暫時先不審。”
說完,趙孟啟還回身向趙昀一笑,“父皇,兒臣這處置可還妥當?”
你都決定完了,還問?
趙昀沒好氣的揮揮手,“可!”
“喏!”顧青接令,“另外,報恩寺一乾人犯與罪證,稍後就到,下官先去布置公務。”
看著顧青走了,群臣稍稍鬆了一口氣,還好這忠王沒發瘋,所下的命令還很克製。
哪知卻看到趙孟啟咧開嘴,露著大白牙齒向他們笑道,“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我知道你們中許多人在想什麼,多半以為這案子是我泡製的吧,嘿嘿,其實還真不是,所以我不必心急火燎亂抓人,待會,咱們當場審審,當場辦理,絕對公開公正,涉案的,一個都跑不了,反正多半都在這了。”
嘶!
群臣悚然一驚,原來忠王打的是這個主意!
他說得沒錯,在京的朝官,絕大多數都在當場了,怎麼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