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清平樂(1 / 2)

不宋 妖精吃俺一棒 5539 字 3個月前

趙孟啟也是看得眼都不舍得眨。

男人至死是少年,何況他如今是真少年。

這運動與美色結合在一起,吸引力頓時提升了不知道多少個檔次,難怪女相撲也那麼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

深度建議後世某足也如此學習後轉型,比吃海參有用多了。

而且白打玩的是花樣和技巧,壓根不需要球門,正好再合適不過了,反正他們不怎麼會射門,射也是射自己家的。

當然,關鍵還是要把所有球員換掉,換成姬霓這樣的美女就好。

說起來,後世全世界都公認足球起源於華夏,《戰國策》和《史記》是最早記錄蹴鞠的文獻典籍。

戰國策的編訂者乃是西漢時的劉向,他在《彆錄》中寫道,「蹴鞠,黃帝所造,本兵勢也,或雲起於戰國,古人蹋蹴以為戲。」

說明蹴鞠一開始是軍中訓練項目,漢朝人更是把蹴鞠視為「治國習武」之道,不僅在軍隊中廣泛展開,「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而且在宮廷貴族中普遍流行。

後來或許是因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和為貴」及「中庸」思想開始成為核心,人們開始推崇謙謙君子的溫文爾雅,鄙薄孔武之士的爭強好勝。

在整個社會背景的影響下,蹴鞠由對抗性比賽逐步演變為表演性競技。

尤其是到了宋代,表演性成分的比重日益上升,在此時兩者大約是各占一半。

這其實也還好,起碼算是全民運動,百姓可以根據條件和愛好,各取所需。

但是崖山之後,漢家沉淪,血性完全被壓製和閹割,連菜刀都要幾家共用,蹴鞠就徹底淪為喪誌玩物,和歌舞一樣,成為飲宴之時的伎藝,被伎女用於娛客,說是Yin樂之戲也不為過。

因此,洪武帝驅逐韃虜建立大明之後,下嚴旨,在軍中禁止這一本是源起於軍中的「遊戲」,莫名有種諷刺感。

雖然民間還在帶球玩球,隻是日漸衰減,到了滿清時甚至連泡都不冒了。

蹴鞠傳到海外後,變成了足球,並越發興盛,等華夏開始複興時,又傳了回來。

哪知道,某些人居然硬生生把這運動玩成了恥辱,成了全世界的笑柄,真是丟先人的臉。

這球,與其在這幫臭腳下,還真不如在伎女懷中有用!

起碼眼下來說,讓這在場的人們都感受的了快樂。

或許是宋人確實熱愛蹴鞠,也或許是姬霓這跳唱玩球讓人耳目一新,反正全場掌聲不斷,喝彩不停。

而五位評判也不負眾望的對姬霓給出了五上的評價,讓她穩進前三。

姬霓無比歡喜,帶著三個球,向台下不斷鞠躬致謝,良久才退下台去。

這時,本該輪到嚴冉兒表演了,但她卻說自己突然有些不舒服,請求休息一下,由唐安安先表演。

其實這次序也沒太大關係,因此五名評判商議後,允準了嚴冉兒的請求。

唐安安約莫猜到嚴冉兒在耍心計,可能是過於自信,她並沒有表示反對。

在觀眾期待的目光中,她再次登上舞台,依然清雅,依然飄飄欲仙,即便還沒開口,就激起台下的歡呼。

正在全場人猜測她要表演何種才藝時,一眾小廝扛著物件上台布置。

也不複雜,一張書案,上麵陳設文房四寶。

一個近丈高的木架,然後掛上一張展開的白綾,這白綾長一丈五,高八尺,卻隻有上麵兩角固定在木架掛鉤上,微風一吹,便飄蕩不止。

這有些怪異的場景,引得觀眾議論紛紛。

「唐行首這是要乾嘛?」

「難不成,她要演書?」

「呃,你的意思是,她要在這白綾上書寫?」

「這怎麼可能,那白綾隻是掛著,風吹就飄很難著力,如何能寫字?」

「我觀唐行首驚若天人,有點絕技也很正常嘛。」

「收聲!唐行首要動了……」

此刻,所有人都忍不住屏息凝氣,目光牢牢鎖在唐安安身上。

隻見她從一個長竹筒中抽出一杆拖把,額,不對,是一杆毛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