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內功小成(1 / 2)

自從黃巾軍進入漁陽以來,很快下麵的村莊,也就是大漢的“裡”,便陸續有黃巾來了。

按照許辰製定的結構,自己治下原每個裡都會安排十名黃巾落戶,使十人自擇一人任什長,於是原本大漢的“裡”就變成了黃巾的“什”。

名稱的變更,也意味著屬性的變更。

原本作為大漢基層行政單位的“裡”,變成了黃巾基層軍事單位的“什”。

其上大漢的“鄉”,則又變成黃巾的“屯”,這屯則是從十個什中擇一什長任屯長。

隨著這結構鋪開,則黃巾治下每一個軍屯都屯有黃巾百名,下治十什,也就相當於治大漢十“裡”的人口。

按照漢朝百戶一裡的規定,則黃巾一屯治有千戶,若是以一戶四口之家為基礎,則一屯治有人口約四千,當然這四千人口裡包含著老弱婦孺,真正青壯可能隻有一千不到。

而漁陽雖是幽州大縣,但幽州總體人口稀少,漁陽一縣也不過六七千戶而已,最終黃巾也隻在漁陽設立軍屯七個。

這七個屯還塞不下許辰放歸的三千餘黃巾,如今也隻是暫時安置著。

而且所謂一什,也未必就一定要編入十個黃巾,等到時日過去黃巾的治理趨於穩定,那麼每一什留下一個黃巾甚至也足夠。

屆時隨著地盤逐漸擴大,這放歸的三千多黃巾不斷分散出去,也就相當於三千多個什,三百多個屯。

當然這隻是最理想狀態,隨著戰爭的腳步,黃巾定然也會有不少損耗,但隻要這個組織結構還在,就能不斷的充實人員。

真的到了這些黃巾全都鋪開的話,那黃巾軍差不多也就實控一州之地了。

那個時候,這套軍事治理體係自然就不合時宜。

製度要隨著時勢變化而變更,軍政合一也就免不了變成軍政分離,黃巾隻有完成國度的完整建製,才好把目光投向整個天下。

如今分布在下麵軍屯的屯長什長,與許辰留下的一千五基層軍官常備軍實際上是兩個部分。

若是有戰事,地方的屯長什長就要從地方征兵員民夫和物資,補充進入常備軍中,原本一千五的常備軍以基層軍官為骨架,可以根據治下的規模瞬間擴充到數千數萬乃至十數萬,而且還具備相對合格的戰力。

這些地方的屯長什長,在如今的體係下麵依然還是黃巾軍的身份,隻不過兼顧著地方治理工作。

但實際上他們都是許辰為未來準備的儲備官員,時機合適的時候,他們就能從黃巾軍中徹底剝離出來,然後為自己治理地方。

數月以來,許辰在漁陽完全停止對外攻伐,隻保持著防禦姿態,就是要在現在相對安定的時候,把這套軍事治理體係完善起來,並且開展對黃巾的掃盲運動,開始慢慢把他們往職業軍官以及地方官員開始培養。

到現在,內功終於修的差不多了。

隨著組織構建成功,許辰這個教主清晰的感受到漁陽的治理一下變得簡明高效起來,自己的一個命令,可以迅速的傳達到漁陽的每一個什,然後由黃巾組織著這個什的百姓來執行。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