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縣山野山林之中,一個年輕的樵夫趴在土坡上,此時正在聚精會神的觀察著遠方戰場的浩大場麵。
隻見到薊縣要道之上,一座軍寨就地拔起,軍寨之內軍帳密布,到處都可以看到值守戒備的士兵,還有專門安置輜重馬匹的區域,一切規劃分明,顯然已經在這裡駐守有一段時間了。
也就是在這個軍寨遙相對峙的空曠之地,則修建起一個更大的軍寨。
此對戰雙方,正是如今幽州騎都尉公孫瓚的率領的官兵,和張純烏桓組成的叛軍,雙方會戰於此已經六七日的時間,期間經曆數次大小戰鬥,始終也沒有分出勝負。
而這些時日,這年輕的樵夫把所有的過程都看在眼裡,然後用隨身攜帶的小本子和炭筆進行記錄。
這樵夫名為李正,正是此前帶領右北平幸存者回到漁陽的黃巾探子,而回來之後,很快他就領到了新的任務,被田石頭增派到了廣陽郡來打探這裡的戰事情況。
這裡每天發生的事情,李正都會詳細進行記錄,其中包含了雙方的兵力分布,營寨情況,就連作戰雙方都是怎麼打的,最後是什麼效果,他都會一五一十的記錄清楚。
李正還知道,此時在收集情報的遠不止自己一個人,自己是在遠處觀察,而其他人甚至有可能已經混進了雙方軍陣之中去做民夫,然後搜集更加精確的信息。
這些情報,每天都會有另外的人來接收,然後一次次的往漁陽送去,最終成為黃巾軍部內部的參考信息。
宏觀上的觀察,雖然不及混入軍中來的詳細,但也有自身視角的優勢,至少對戰場的形勢變化和戰術效果,能看的更加清楚。
比如這幾天,他就發現了公孫瓚這邊的騎兵戰術很有門道。
公孫瓚全軍不到三萬人,硬是能和張純烏桓對峙這麼多天不落下風,很大程度都是因為那三千輕騎兵有效牽製住了烏桓突騎。
烏桓突騎的突擊戰術,在以騎射為主的白馬義從麵前,似乎十分被動。
按照李正這幾天的觀察和分析,突騎的強大源於高速衝擊的破壞力,這種衝擊一輪一輪重複進行,對步兵陣地這種固定目標的時候,十分有效。
但是麵對同樣是高機動性的輕騎兵騎射戰術,他們就很難抓到對方。
而這個時候,反而是精於騎射的白馬義從,能不斷通過攢射進行遠程攻擊,這讓一向以突騎見長的烏桓騎兵有些沒脾氣。
雖然烏桓騎兵也有部分騎射兵,但數量上遠遠不及專精此道的白馬義從。
在騎兵的交鋒上,李正很清晰的感受到公孫瓚的從容,不過想到公孫瓚的發家背景就是與胡人作戰,他也就釋然了。
想來這種騎射戰術,就是公孫瓚長期與胡人作戰,慢慢形成的一種針對戰術。
騎射對付重甲騎兵步兵都不會有好的效果,但胡人缺少甲衣,麵對騎射就是另外一回事兒,也難怪昔年幽州的烏桓鮮卑人都十分懼怕這白馬義從。
這些分析,李正同樣也都詳細寫下來送回軍部,一線情報員的直接判斷,對後方而言很有參考價值。
李正身上覆蓋著一層枝葉偽裝,就算有人過來,若是不在近處認真觀察,也不是那麼容易發現這裡趴著一個人。
這幾天他就這樣待在這裡,幾乎沒有怎麼移動過,吃喝也全是靠過來交接情報的同伴提供。
新的一天來臨,也意味著新的一場戰爭開始。
李正隻看到前方戰場,雙方大軍再度集結交鋒,戰鬥的走向與往日倒也沒有太多不同。
雖然張純一方兵力較之更多,但兵力優勢不足以一下打敗公孫瓚,畢竟他這六七萬大軍多數都是裹挾流民充當民夫輔兵,真正有戰鬥力的,實則隻有不到兩萬的各地豪強部曲。
而公孫瓚這邊持有名義,招納豪強之後,人數雖然不如張純這般誇張,但戰力也不會太過吃虧,總之還能勉強頂住。
這場大戰真正的勝負手,終究還是雙方騎兵。
今日依然還是張純陣地率先發起進攻,隻見一萬先頭軍緩緩逼近官兵營寨。
而官兵營寨也很快作出反應,隨著邊門大開,兩側各有千餘輕騎出擊,隨後繞著張純大軍開始騷擾遊擊。
遊騎兵在兩側虎視眈眈,正麵戰場的張純大軍自然時刻都感威脅。
隨後叛軍後方的陣地,便有數千烏桓突騎隨之而動,與公孫瓚的白馬義從交手起來,雖然突騎依然與此前一樣對白馬義從十分吃虧,但至少也能牽扯對方,保證正麵大軍的進攻。
戰場一下就塵土飛揚,兩側空曠地帶,是騎兵對決的區域,可以看到雙方到處奔走碰撞的場麵,局勢十分激烈。
而正麵的步陣大軍,則是開始衝擊營寨,雙方在營寨圍牆展開了近身廝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