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前來拜會故友,但徐庶並未想到最後卻是自己先給諸葛亮送行。
諸葛亮說北行便一點也不耽擱,立即就叫喚書童背上行囊,與徐庶在山腳告彆之後,便一路北去了。
這時候,徐庶反而有些羨慕諸葛亮了,這樣的灑脫,自己卻已經無法做到。
看著諸葛亮漸行漸遠,直到徹底消失於眼前,徐庶這才無奈的轉過身。
他重新整理了心情,不管未來究竟是多麼艱難,自己終究要把這段路走完,這既是完成自己未竟的事業,也是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
此行的結果,不論對劉備還是徐庶,都不令人高興,但他們也沒有多餘的心情去計較這些。
對劉備來說,不能招攬那所謂的臥龍固然可惜,卻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這隻是一段不愉快的小插曲,很快他就把心思全都撲在了國事之上。
徐庶回來之後,劉備就把尋訪諸葛亮的事情徹底拋之腦後,立即把徐庶召來商討即將到來的戰事,不過此次議事,不僅有漢國君臣,亦有吳國來使。
殿堂之上,剛剛步入其中的魯肅躬身行禮:“吳國使臣魯肅,特代我吳皇之意,向漢皇恭表問候。”
劉備聞言,為之頷首,頭上戴著的冠冕冕珠隨之碰撞響動,隻是擺擺手的簡單動作,也彰顯著帝王威儀:“吳使不必多禮,朕亦想念吳皇,想當年在許昌之時,朕與吳皇一同陷入險境,此患難之情尤為珍重,不知何時方有機會可以再敘。”
魯肅又道:“或許不久之後便有機會,外臣此番來訪,正是受吾主之委托,與貴國共商軍事,北方玄夏蠢蠢欲動,漢吳兩國唯有摒棄私見同心戮力,方有退敵之力。”
劉備微微點頭:“如此甚好,朕對玄夏亦深感憂心,吳皇若不遣使者前來,朕也當遣使過去了。”
簡單幾句寒暄,話題便引入了正題,魯肅清了清嗓子,神情一肅,便看著劉備開始陳明軍情。
“近月以來,我吳國查探得知,玄夏兵馬調動愈發頻繁,渤海水師更是壯大,又有糧草籌備,如此巨大動靜,儼然正在備戰出征,恐怕不日將往漢吳討伐。
漢吳修盟國之好,榮辱與共,興衰同命,此時正當合力備戰以禦來犯。
今吳國已備有陸兵十萬眾,水兵五萬眾,船隻數千,上下一心,戰事隨時可應,唯求漢國能全力策應,雙方合力共克強敵!”
一番侃侃而談之後,魯肅便看向劉備等待回應。
而劉備的回答自然也不出乎意料之外,一口就答應全力出兵策應。
這時候已經不是劉備願不願意的事情了,而是漢吳兩國完全是一條繩上的螞蚱,要麼一起苟活要麼一起完蛋。
眼下形勢,比曆史吳蜀聯盟共抗魏國還要嚴峻十倍不止,魏國的實力與玄夏的實力,已經不在一個維度。
不多久,徐庶便率先站出:“陛下,此戰之要害在於長江水道,若是漢吳水師可以封鎖水道,則玄夏不能渡江,不過如今玄夏也建有水師不可輕視,如何打好此次水戰,便是關鍵所在。”
這一點,此前諸葛亮就已經與劉備分析過,不過這也是顯而易見的事情,知道關鍵不難,怎麼做好才最重要。
殿中文武重臣,也俱是點頭,他們當然也明白這一點,不過多數人還是比較安心的。
論水軍實力,漢吳兩國水師那絕對算是能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