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一訝之後,表情很是嚴肅,道:“大理寺為繁累苦勞之所。”
“天家無戲言,一旦選定,可不容隨意更改。”
其實真不怪二鳳訝點太低,而是李象的這個選擇實在是有點出乎意料。
常例而言,天家子弟入仕,大多尋個清閒富貴的衙門,如六部之一的禮部,或者尋個油水旺盛之地,如六部之一的工部,實在有上進心的就去門下中書給宰相們打雜。
而大理寺這種地方,活多、錢少、任務重、責任大,進入宰執行列的機會又遠低於六部,從性價比角度來看,實在是不怎麼高。
“孫兒願往。”
李象很清楚自己當下的首要目標,就是確保這三個月的時間平穩度過,其他都不重要,而就目前來看,沒有哪個位置比大理寺更合適用來應對潛在危機。
這時。
兩儀殿外,唱名之音起。
“司徒長孫無忌、司空房玄齡、申國公高士廉、鄭國公魏徵,安德郡公楊師道,覲見…!”
殿外聲音傳來。
李世民眉頭頓時微皺了起來。
他今天召褚遂良過來,是為了詢問《蘭亭集序帖》的事情,而這五人齊來覲見,便是說明天下有大事發生,需要自己親自裁決。
‘我靠,大宰相們都來了啊。’
李象有那麼一丟丟緊張,這唱名中的名字,除卻楊師道不大熟悉,其他幾個都是如雷貫耳的初唐大佬。
他雖然不精通唐史,但因為爆肝在某音刷過‘貞觀之治’,再加上平時也看了點初唐的各種野史,大致也能弄清楚現在貞觀朝廷是個什麼情況。
唐初實行的是群相製,除卻固定的三省長官,尚書省左、右仆射,門下省侍中、中書省中書令屬於宰相之外,其他官員,但凡是官職後麵加了‘參豫朝政’、‘參議朝政’、‘同中書門下三品’等銜,都是宰相,貞觀年間的宰相數量一般都維持在十個人左右。
其中三省主官被尊為四輔,又叫做大宰相。
為了方便宰相們辦公以及解決各省推諉內耗的問題,李世民在門下省設立政事堂,所有執宰同在政事堂辦公,宰相們通常是上午在政事堂議事,下午回本署辦公,軍國大政及五品以上官員的任免黜陟,均由政事堂會議商定,然後奏請天子批準。
而這會,尚書左仆射是房玄齡,尚書右仆射是高士廉,魏徵以特進知門下省事,實際上等同於侍中,中書令是楊師道。
(特進:正二品)
至於長孫無忌。
雖然目前隻在政事堂兼職宰相,但身為天子第一外戚,‘自己人’的身份,宰相也沒法比,從內侍唱名就能分辨出來,自從貞觀十六年長孫無忌進封司徒之後,已經是唐初官階最高者。
“咳,咳咳,咳咳咳…”
五人步入兩儀殿,魏徵走的很慢,止不住的咳嗽著。
‘麵色晦暗,虛白浮腫,氣喘如牛,眼圈若炭,病的很重了,這還來上班?’
李象悄然打量著入殿五人,以一個優秀的三甲中醫規培生角度來看,通過初步的‘望’斷,專業知識告訴他,魏徵的日子所剩不多了。
而魏徵是堅定的‘太子黨’,他活著對李承乾好處更多,不過魏徵的太子黨並不是‘李承乾黨’,而是堅持嫡長原則。
‘現在的魏徵是太子太師,理論上要為東宮站台,如果魏徵能活久一點,李承乾的心態相對來說不會那麼崩。’
正值李象心中琢磨之際,五位大宰相已經來到了殿前。
“拜見陛下。”
五相發現李象這位皇長孫站在殿中,有些驚異,不過倒也沒說什麼,隻是行禮。
“免。”
隨著李世民一聲落下,五人分左右跪坐殿側。
長孫無忌與楊師道在左側,房玄齡與高士廉以及魏徵居右側,至於褚遂良,這會已經是站在一旁,準備告退。
宰相與天子議政,他一個諫議大夫自是沒有資格參加。
“魏徵,你身體不好,往後就不用每日去政事堂了,在家養著。”
李世民看向跪坐在右三位置的魏徵,這戰鬥雞近些日子消停了,二鳳反而覺得有點不大習慣。
“多謝陛下。”
“臣,臣還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