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納米時代(2 / 2)

比如說,水分子的直徑,約等於0.4納米,他以前製造寒冰炸彈時,采用的手法是瞬間增大消耗,強行模擬電解反應,分離隔絕出氫、氧兩種元素。

這種方法優點是容易操作,缺點是耗時長。

而此刻,他完全不需要那麼麻煩。

也不需要模擬電解,直接用能力,就可以分離出氫、氧兩種元素。

如此,少了一個中轉過程,製造效率幾乎可以說是念動即成,非常恐怖。

這隻是一方麵。

那些之前他繳獲的特殊材料,多數都是納米級,以前,他隻能望之興歎,過過手癮。

現在,他隻要有一個合適的素材,就能瞬間轉化出對應的納米材料。

如果素材不合適,超凡之力的消耗會大增,也可以做到,但沒必要。

那麼什麼才叫合適的素材呢?比如超鍛z鋼,z鋼礦石這樣的東西,就算合適的素材了。

如果是鍛造好的z鋼轉化為超鍛z鋼,那更是小菜一碟,輕而易舉。

另外,用普通鋼鐵作為素材,那也還好,中等消耗,也能轉化為超鍛z鋼。

再難一些,比如把水轉化成超鍛z鋼,這種素材和轉化目標性質相差極大的,就不是隨便可以操作成功的了。

這需要對水,和超鍛z鋼都異常熟悉,深入了解到極點,知道每一個細微變動帶來的影響,慢慢操作,才有可能成功。

“到了納米階段,不知道能不能讓我掌控核聚變。”李迅思索著。

他現在有心核神性的加持,再加上這段時間持續不斷清理靈魂雜質,偶爾用遠古械國的詭異畫麵精煉靈魂,腦力已經到了非同小可的地步。

於是潛心回憶一番,再加上概率係統輔助,倒也想起了不少在地球學習的物理知識。

互相對照之下,他大致歸納了如下情況:

地球上的核聚變,一般是用氘原子和氚原子來進行融合聚變。

二者是氫元素的同位素,前者可以從海水裡提速,而後者可以從鋰中提取。

正常的情況下,是需要一億高溫,使兩個目標原子核,克服互相斥力,融合在一起,生成新的原子核。

在融合過程中,部分物質丟失,轉化為巨大能量,就是核聚變。

這些情況,李迅也知道大概,細節卻是模糊許多。

好在有上次獲得的地星物理學教材、專著參考,讓他更容易挖掘出潛藏在記憶深處,了解過的地球物理知識,

再經過概率係統的驗證,才拚湊出大致的理論。

其中,憑借超粒子掌控的能力,他可以不需要產生一億度的高溫,就可以直接讓原子強行相撞。

畢竟,原子大約0.1納米直徑,以李迅的能力,加多點消耗,就能將之控製。

問題主要是原子核,必須要讓兩個原子核克服互斥力,接近到一定距離,才能產生聚變。

可惜的是,一個原子核,是0.1飛米(一納米等於一百萬飛米)的尺度,遠超李迅當前的能力範圍。

“看來,要隨意掌控核聚變,還需要打破多幾個超凡鎖才行,不過,核聚變雖然不行,納米蟲,倒是可以試試了。”

他摸著阿辭睡眠中的腦袋,心想。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