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金火二氣煉魔頭 香光如海起神音 下(1 / 2)

道門煉真 烏龜之王 6435 字 6個月前

張顯沉下心神,開始參詳起這門喚作‘赤文洞皇經’的功法來。

這門功法真正根源不知出自何處,玉璧之中語焉不詳,寥寥幾筆就帶了過去,隻說練成之後,可鑄無上金身,能結神主位格,統禦萬靈,布治四方。

練至大成,可與一界天心印記相合,一身動有萬神隨,這方界天不滅,自家便可長存不朽。

張顯細細看去,發現這門功法僅記述了定神、養靈、夜遊三重境界,後續修持之法並未記載。

看到這裡,張顯卻是陷入了沉思。這門功法極為上乘,也頗有可圈可點之處,僅憑這半冊,便可媲美《太乙五相金書》。

隻是走到最後,路也到了終點,不說這門功法下卷藏在何處,單憑神道本身之缺陷,也讓諸多有誌道途之士望而卻步。

據他所知,神道追求的並非是自在逍遙,而是希望合與天心,得其無窮加持。隻是如此一來,自然也會受其限製。大道無情,天意難測,天地自有運轉之規,神主有無儘威能,卻也不得不遵從天意,這仿佛是成了天道之傀儡。

想到這裡,張顯好似又看到了那方世宇高台之上的人影,那雙冷漠空洞的眼睛。

他輕輕一笑,放下了心思,所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並不是要主修此法,而是要用作借鑒來推演出專屬自己的神通道術來。

在道樸宗金閣寶庫之中,除開祖師親傳的那些神通術法,其他的都是洞天真人自家推演而出後送與山門的,威能莫測,各有千秋。當然,要想習得這些秘法,除非得到其本人允許,否則山門也不能隨意處置。

張顯雖無意轉修神道,但卻對其中的養生接命、鑄就金身的法子頗有興趣。長生久視、自在逍遙,一直都是修道人最為渴求的,他壽元尚多,對此不太急切,但他師尊董真人卻能用得上。

而這本‘赤文洞皇經’中載述的金身之道,更是讓他多留了幾分心思。

不論道魔,但凡有道統傳承的,多是走的性命雙修的路子,隻不過限於功法、修道外物不足之故,少有人以兩者同修而躋身上境的。肉身成聖者,元神自會萬劫不朽,練氣成仙者,軀殼亦有抵禦萬邪之功。

道經有言:性之造化係乎心,命之造化係乎身,又雲:以道全形,以術延命,神者形之主,形者神之宅,說的便是性命雙修的道理。

‘赤文洞皇經’中所說的金身,又不完全等同於肉身軀殼,張顯心中猜測,應是類似於修道人的法身或者法相之類。

按門中經籍記載,法身者,乃元嬰期三重大修士之象征,元神顯化,育就嬰兒,三花聚頂,法身功成。而法相則是另一番天地,乃真法之玄相,乾坤妙用,道德殷勤,可謂修道人一生功果的至微至大之外化,非洞天真人不可有之。

他搖了搖頭,門中經書之論述,多是大而晦澀之語,借此也僅能看出這兩者不是凡物,但哪怕這所謂的金身能有其十分之一二的威能來,也頗讓他心動。

按這本經書所言,鑄就金身沒有太多的修為境界限製,隻需以神火焚其軀殼,耐住挫骨揚灰之威而元神不散,再以念力為基,便算入門,日後隻需勤加修持,金身自會愈加完滿。

看到這裡,張顯心中又泛起了一絲疑惑。按越衡所言,此處乃某一神主之傳承,但此經所載的修持之法,卻與玄門道家無有根本區彆,都是靠吞吐天地靈機來補養自身,反而與西庚洲的香火神人汲取信仰念力來修練有著根本區彆。

再想到越衡所說的真正神明早已離開此界,而圓方界飛升他界的神道中人僅有無極老母一人,這……

他目光微閃,似乎是想到了什麼。

“看來這才是真正的神道修煉功法,隻是舍棄軀殼另鑄金身,我是萬萬不願的。”

肉身軀殼乃渡世之寶筏,萬萬不可有絲毫損壞,對金丹期以下的修士而言尤為重要,此輩元神與軀殼尚不能完全脫離,每一寸血肉都蘊有一絲元神,失去部分肉體便會導致元神有缺,日後道途已是斷絕。

世俗凡人意外被截去手足之後,偶爾會覺得四肢依舊健全,且失去的部分時有痛感傳出,其實便是元神有缺所致。隻有到了金丹之境,元神凝結,可出竅而遊,此時失去部分肢體自然不會對日後道途有過多影響,也因此,奪舍他人軀殼必須修至金丹期方可施展。

或許神道自有法門去除這等隱患,但這本經卷之中卻並未記載。

張顯放下玉璧,起身來回踱步。此地隔絕內外,他也不曾習有虛空橫渡的法門,強力闖出顯然是不可能的。

他又看了眼散落在地皚皚白骨,眉宇微不可察的皺了皺,哪怕前人看出了此門傳承的諸多弊端,但生死之前肯定不乏有人下決心修持的,但顯然無一人成功。

張顯默然片刻,目中一片沉凝,為今之計也隻好試上一試了。

他拿出一根線香小心點燃,此香乃五香山主陸鳴所贈,以銀絲炭為主料,有輔助修煉之效。這香剛一點燃,便有清馨濃鬱之味傳出,心神也越發暢快輕靈。

他趺坐一旁,心神緩緩沉入玉珠之中,隨他修為愈發高深,珠內能夠撐起的空間愈發廣袤,隻是外壁依舊看不真切。

按以往經曆,他在此地無論修煉玄功還是推演術法,隻要及時退出,都不會對外麵的真實自我有一點影響,就像是一場夢境般,醒來毫無變化。但此本經卷不比尋常,需以神火焚毀身軀,而他並無肉身在此,也不知能否達到預料中的效果。

‘赤文洞皇經’上有言,火者,天地之靈精,人神之共性,人有魂、魄、元神三火,神明卻三火合一,舍棄魂魄二火,並將其作為元神之火的資糧,供其壯大從而成就神火。

元神居於方寸靈台,魄附識而用,識依魄而生,神道修行的本質,其實便是不斷錘煉元神,以魂魄二火滋養元神可以說最為方便,無需外求,人人皆可,屆時不令元神消散,便可算踏入了定神之境,邁開了神道修持的第一道關卡。

修士不到金丹之境,難以察覺到自家識海所在,元神亦不能離體而出,一旦被外力驅出體外,便會被天地法則所壓製,逐漸消散或者成為神智不存的鬼物。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