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本土化不代表土(1 / 2)

同樣的,對寧昊就更可惜了。

那麼好的電影,才這一點票房,覺得欠他一張票。

寧昊收割了一波觀眾緣,對於他以後的電影有很大好處。

這一世,在改變觀眾對於國產電影偏見上,《瘋狂的超市》做的比石頭更好。

超市更接地氣,不用觀眾事後感慨,當場滿足。

“不要為了本土化而本土化,我們要自信一點,再自信一點。”

沈三通指出目前石頭劇本的問題。

寧昊在石頭這部戲裡,是有點不自信的。

一方麵寧昊非常喜歡蓋·裡奇的電影,更加欣賞其拍攝手法。

另外一方麵,寧昊有顧慮,怕觀眾不接受,也怕被人罵抄襲。

所以在劇本寫作上,他刻意回避蓋·裡奇的手法,企圖建立一種全新的方式。

沈三通認可這個想法,本土化是對的。

要賺中國觀眾的錢,就要讓中國觀眾喜歡,必須本土化。

但什麼是本土化,沈三通和寧昊就有了一些分歧。

或者在什麼是中國化方麵,有分析。

《兩杆大煙槍》那種混亂、黑暗的背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大英有那樣的文化。

大英的大缺大德,可不是隻對殖民地,它對自己的本國民眾也一樣。

舉個例子,當年鐵娘子弄私有化,把鐵路分了。

搞的方式非常腦殘,政府承擔運營成本,收錢的交給私企。

把整個工人,也就是底層出路給斷了。

蓋裡奇就成長在那個環境之中。

如此環境之下,產生的文藝作品,帶著混亂、黑暗、絕望很正常,可以理解。

誰放在那個環境之中都是這樣。

可是老中不一樣啊。

寧昊理解的本土化,在沈三通看來,是“土化”,一股土味。

弄進泥地裡,為了本土化而本土化。

好在沒有多少殖味,多少能讓沈三通接受一點。

前世沈三通乾土木,真是憋了一肚子火,親眼目睹了輿論變化。

80、90年代,中國基建不行,吹基建吹高樓大廈。

零幾年之後,特彆是08年之後,中國基建行了,變成高鐵等一等你的人民了。

改吹內涵,吹文化了。

誰說國產電影一定要土,誰規定中國就是土?

那建設那麼多高樓大廈做什麼,要工業化乾什麼?

國外的高樓是高樓,是文化,是文明。

中國的高樓就不是高樓了,換成中國,基建發展反而成原罪了?

沒這個道理。

方言可以有,但是不需要刻意。

當然了石頭也有可能是成本問題,但是沈三通監製這版,廠房要有廠房的樣子。

經營困難,人愁眉不展,但是色彩要亮,地方要寬敞。

01年加入世貿之後,是迎來大發展的。

來點工業文明的東西,精神狀態要振奮。

不是大缺大德的大英就不用硬cosplay,自信一點。

“我會和昊子做好溝通。”邢愛那將沈三通要求記下來。

“沈導,我們一定編好這個故事。”嶽小軍等編輯也做了表態。

他們參與到具體的編寫工作,才知道是超市第二部。

很激動。

這可是一億五千萬電影的續集,弄好在這行一步登天,揚名立萬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