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怎麼說,線索應該還是在那部名為《二重身》的擬感電影上。
一想到這裡,江舟立馬將自己的思緒從那些更為遙遠的話題上收束,轉而回到了當下。
雖然在現實中找不到有關於那部擬感電影的蛛絲馬跡,但毫無疑問的是,它清晰地存在於吉姆與哈內爾的記憶,以及眼下這個以二十年前伊甸安置區為原型搭建的基底構擬之中。
不單單如此,那部擬感的宣傳畫,用的還是江舟自己的形象。
這是明顯到不能再明顯的暗示——無論那些暗示他的“人”是誰。
“你跟那個女警官之間的關係咱們就不細說了……還是先具體談談有關於那部擬感電影的事情吧。”
打斷了芬妮的敘述,江舟如此建議道。
“也不算是什麼特彆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
可能是江舟說話的語氣有些不太友好,芬妮先是瞥了他一眼,然後繼續回答道:
“某天在我們約會完後躺在酒店床上的時候,哈內爾她沒由來地拿出了一塊儲存擬感用的記憶體,說希望我能夠體驗這一部她最喜歡的擬感電影——在這之前,我還從來不知道她一個擬感電影的愛好者。”
所謂的擬感,是一種攝錄大腦感知並將其播放給另一個人的藝術形式。嚴格意義上來說,也是屬於虛擬現實體驗的一種。
但不同於以“替身程序”與“基底構擬”技術為基礎生成的賽博空間,擬感所帶來的虛擬現實體驗並沒有交互性。它隻是單純將一個人的感知,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呈現給另一個人而已。
若是用公元時代的比喻:賽博空間類似於遊戲,交互才是虛擬現實關鍵;而擬感則相當於電影,你隻能欣賞導演為你安排好的畫麵。
也正因如此,擬感經常會被稱作為擬感電影——尤其是在這個傳統電影行業完全被AI生成所擊敗的年代,基於心智模型而產生的複雜體驗,無疑成為了少數還未剝奪人類尊嚴的藝術形式。
擬感電影的製作,需要往演員的身體中植入特殊的錄製設備,它們會事無巨細地記錄演員所體驗到的一切——包括他們的五感與情緒,但不包括他們的思考心聲與回憶閃回。
如果是一部“浪漫主義”作品,那麼為了編織出超現實的完美幻夢,擬感演員通常會被要求使用增強情緒或者感知的精神類藥物,這會令他們的五感變得敏感,情緒變得更加強烈。但長期的藥物濫用也使得乾這一行的演員,幾乎都有著強烈的藥物依賴,而這種依賴又反過來讓電影公司得以牢牢地控製住演員本身。
至於那些注重“真實感”的“現實主義”作品,相比之下要更加的殘酷——為了令現實的混沌變得可控,那些導演們搭建了無數個黑暗版的《楚門的世界》。
孩子在畢業的那天得知自己的父母不過隻是兩個專業的演員;在與自己的初戀海誓山盟以後被告知這一切都隻是演出;還有在經曆過無數次失敗的創業者終於看到勝利曙光之時,一群陌生人來到了自己家裡告訴他的這部職場劇已經殺青了,另外伱的這家小公司隻是拍攝道具而已,明天就會收回……
出演現實主義擬感的演員往往都隻是一次性的用品,在之後的人生中隻有剩下無儘的懷疑與迷茫。
當然,以上說的都是通過正規渠道發行的擬感電影。雖然以公元時代的眼光來看不人道,但至少還是守住了最基本的生命底線。
而在民間的地下黑市,以性、暴力、死亡、折磨為主題的地下擬感,則完全沒有這樣的顧慮。它們大多粗製濫造、毫無章法,幾乎沒有經過像樣的剪輯與後期。除了大尺度的獵奇內容之外,它們近乎沒有任何的競爭力。也因此,拍攝者們通常會將這一優勢發揮到極致。
而近些年來,因為突觸連接同步技術的推廣,一些毒販子直接就是將癮君子吸嗨了的感受給攝錄下來,製作成了新型的軟性電子成癮藥物出售——即便是最專業的攝錄設備也隻能還原不到百分之六十的感受,因而想要讓擬感達到藥物級的效果,攝錄那些癮君子的時候,基本上用的都是致死劑量。
“《二重身》是一部地下擬感嗎?”
江舟確認道。
倘若是一部無人問津的地下擬感的話,那自己在萬維網上找不到《二重身》的線索,倒也說得過去——這玩意就像二十一世紀的私拍小視頻,天知道市場上充斥著多少。
“這就是事情奇怪的地方了。按照哈內爾的描述,這應該是一部製作成本相當巨大的作品。但事後我有在萬維網上有找過,根本就沒有這樣一部符合描述的擬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