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為了無菌操作,一個是性格使然,可現在不行了,不說都不行,因為張凡現在要帶李亮,所以要一邊做一邊給李亮解說。
“這種手術一般都是選擇的前外側入路,在踝關節線外端,腓骨第三肌和伸趾長肌的外側緣,一定要注意到這裡是腓淺神經的終末支通過。”張凡說著話,就已經把鏡子進入了關節的腔隙。
雖然李亮術前預習了好幾遍的課本,可當張凡開始講解的時候,李亮還是懵了,課本上的講解很基礎很簡單,想跟的上張凡的節奏,他還要下來找更加專業的書籍去複習去練習!
在踝關節鏡下手術,為了方便手術需要,一般會用關節牽開器,張凡在鏡下慢慢的清創、滑膜切除、把一些骨刺也順帶著清除掉,這種陳舊傷的難點就是在於恢複很難。想要徹底的清除病痛就要對關節內部進行相應的調整。
關節鏡的手術很難,因為它不宏觀,對組織結構一定要熟悉在熟悉,空間就那麼一點,鏡頭進去以後,你就要知道,這個地方是那個組織,那個區域,前後左右、上上下下都是什麼組織,一定要清晰。而且還要知道怎樣去調整才是最好最合理。
更高端一點就是結合患者平時的走姿,用力特點去個性化的區彆治療,這也是目前華國所欠缺的,病人基數太大了,華國的醫生們在基礎手術領域已經可以說是很厲害了,可是想在再進一步就是很難很難了。
曾經有個笑話,新西蘭的一個博士,來華國交流,一個普通的本科住院醫生做膽囊都比他溜。可十年以後,再來做對比,華國的住院醫可能還在做著膽囊,而人家說不定已經開始研究肝臟移植了!這就是差距,醫療體製的差距,醫生在外文中的意思中本來就是一個博學的意思,而因為人口的因素,這些醫生隻不過是個技工而已。
日複一日的重複著基本的一些手術,談何提升,不過就是對某個基礎手術,越做越熟練而已,因為沒有條件讓他去研究。黃金期一過,也就是個手術匠人而已。
張凡一點點的重新修複著陳舊的損傷,“這裡一定要注意,這邊的神經、血管和肌腱特彆多,手術操作的時候一定要避開。”張凡越說越多,一台手術要注意的地方特彆特彆的多。
李亮恨不得把手術過程錄下來,張凡說的知識點,他最多能學個一成,李亮現在已經不沮喪了,因為習慣了,每一次不同的手術後,他都要去潛心學習好久好久,才能對張凡說的知識點融彙。
目前對於踝關節術後有兩種學說,一種是踝關節術後不縫合,讓關節腔內的積血和液體自然流出,讓切口自然愈合,而張凡不會這樣做,因為他相信自己的手術水平,隻放一個引流條就進行縫合。
術後進行小腿的加壓包紮,“這個包紮兩天以後再鬆開。”張凡對李亮交代了一些術後事宜。
手術順利,做完手術,張凡坐在馬文濤的辦公室裡,因為馬文濤又話要對張凡說。
.。m.